魂归何处(2 / 4)
二
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
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影响后人之财、丁、贵、寿也。风水学最神秘之处是祖辈墓葬之好坏可以决定子孙祸福。“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而人受体于父母“八体弘布,子母分施”气脉相承,既然父母之遗骨得生气而返一,则自然“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所以为父母择穴造墓同己择居建屋一样重要,都是为了“乘生气”而“福禄永贞”
远古,人类殡葬极为简易,随着社会发展,对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当今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的秦始皇陵、河南淮阳伏羲氏太昊陵、山东济宁女娲陵、湖南酃县炎帝陵、河南安阳殷墟
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是秦末汉初,始于黄石。
青囊经确立了风水学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寥寥400余字,博大精深、直言学理,为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是风水学的核心思想。
青囊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之谓化成。
风水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同时,也受到民族文化定型时期及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影响,构成了风水的深层意义。原始人类满足的栖息地是理想风水的原型,而中国农耕文化定型和发展过程中强化了这一原型的某些结构特征,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水吉凶意识。
风水学引入了一个以罗盘使用的测量技术体系,使看风水成了一门复杂的技术,并成为术士谋生手段。非术士无法接受深奥的气哲学和复杂的罗盘使用技术。另外,术士必须将风水学玄化,借助民间原有的信仰体系来解释风水说和风水术,使风水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晋代郭璞得之,撰写葬书;唐代杨筠松得之,而有奥语、天玉之著。
祖宗崇拜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
鬼神及其世界并没完全异化为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彼岸世界,仍是天地阴阳之气,还可与子孙相通感,所以,风水学中有阴宅、阳宅之分。
风水说的哲学逻辑是在中国的思辨哲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包含朴素的有机整体观,把“天有象,地有形”作为风水好坏之依据,以五行的生克关系来确定主要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中国人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的那种“上下相须,而成一体”理想的风水宝地,是风水学关于“中五立极,临制四方”“君临四正,南面而治”理想风水模式。
“藏风界水”的绝佳的风水宝地模式。
伟人毛泽东的祖坟在虎歇坪。我曾慕名去瞻仰,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左青龙右白虎,一钩流水一拳山,龙蟠虎踞,是一块天王出宫、九龙朝圣的风水宝地、平安福地。当地人认为毛泽东是真龙天子,关于他爷爷棺木的传说,更是活灵活现,整整过世了8年,直到中华民国元年才下葬立碑。
我曾去巴黎游览,高耸的埃菲尔铁塔、神秘的圣母院、辉煌的卢浮宫等是必游之处,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和蒙巴那斯墓园也是吸引游人场所。
拉雪兹神父公墓栖息着法国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西尔薇的作者、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大音乐家肖邦等等。蒙巴那斯墓园沉睡着一对情侣,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他的爱侣西蒙?波伏瓦。
不愧为浪漫之都,连死亡都被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巴黎人拿墓地与书相提并论,把书摊比作生者与死者相遇的公墓,把图书馆比作人类的公共墓地,栖息着许多无法唤醒的逝者。具有人道精神的人,于世无争,一生都在修建图书馆和公墓。
熊培云先生巴黎墓地书中,形容巴黎的公墓,像是一座座微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没有地狱,没有天堂,甚至没有死亡。对死的从容,给生者勇气。通过墓地这个氛围给人们展现的是文化思维、大思想家的心理活动、智者的豁达和觉悟。
墓地和居民楼连在一起,让人以为墓地里的墓床只是邻居家的露天卧室,无人认为不祥,更无须恐惧,死亡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伤和惋惜,用各种方式去纪念,仿佛不逝的灵魂还留在人间,飘荡在时空之中。
“当你在巴黎的墓地徜徉,就像走在一座安静的尘世之城里,它全然不像中国鬼魂缠绕的旧坟岗,磷火飘荡,,骷髅出没,让害怕鬼打墙的,人们纷纷敬而远之,对于活人而言,除了自己的所谓祖宗,其他逝者都是孤魂野鬼。中国丧葬多排场,好哭棺材的行为艺术,很少有文化观念上的温暖与创造。”
——巴黎墓地书
皇陵在中国延续达2000余年,世界绝无仅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皇陵反映了国运的盛衰,如汉、唐皇陵和两宋皇陵之间有天壤之别,清皇陵比明皇陵更显雄姿和力度。清康、乾时期,疆域北至贝加尔湖,东到库叶岛,西至中亚,堪与盛唐媲美;而明代北部始终只能以长城为界,终朝忙于应付边患,大修长城。皇陵还反映了皇帝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嗜好。地宫是尘世生活的缩影,历代皇陵的地宫极尽宏丽堂皇,无数的陪葬物,以图于另一世界也能过奢华生活。
皇陵构成了中国古代隆丧厚葬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的隆丧厚葬起了示范作用。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
我拜谒过许多皇陵:陕西黄陵县黄帝陵、浙江绍兴禹陵、宁夏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西安唐陵、北京明十三陵、唐山清东陵南京中山陵等等。
令我惊讶的是规模空前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为己陵墓修建了三十六年之久,动用了七十多万人力,在骊山以南修建陵墓,建筑宏伟,南靠秦岭山脉,北临渭河。 ↑返回顶部↑
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
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影响后人之财、丁、贵、寿也。风水学最神秘之处是祖辈墓葬之好坏可以决定子孙祸福。“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而人受体于父母“八体弘布,子母分施”气脉相承,既然父母之遗骨得生气而返一,则自然“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所以为父母择穴造墓同己择居建屋一样重要,都是为了“乘生气”而“福禄永贞”
远古,人类殡葬极为简易,随着社会发展,对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当今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的秦始皇陵、河南淮阳伏羲氏太昊陵、山东济宁女娲陵、湖南酃县炎帝陵、河南安阳殷墟
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是秦末汉初,始于黄石。
青囊经确立了风水学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寥寥400余字,博大精深、直言学理,为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是风水学的核心思想。
青囊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之谓化成。
风水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同时,也受到民族文化定型时期及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影响,构成了风水的深层意义。原始人类满足的栖息地是理想风水的原型,而中国农耕文化定型和发展过程中强化了这一原型的某些结构特征,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水吉凶意识。
风水学引入了一个以罗盘使用的测量技术体系,使看风水成了一门复杂的技术,并成为术士谋生手段。非术士无法接受深奥的气哲学和复杂的罗盘使用技术。另外,术士必须将风水学玄化,借助民间原有的信仰体系来解释风水说和风水术,使风水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晋代郭璞得之,撰写葬书;唐代杨筠松得之,而有奥语、天玉之著。
祖宗崇拜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
鬼神及其世界并没完全异化为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彼岸世界,仍是天地阴阳之气,还可与子孙相通感,所以,风水学中有阴宅、阳宅之分。
风水说的哲学逻辑是在中国的思辨哲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包含朴素的有机整体观,把“天有象,地有形”作为风水好坏之依据,以五行的生克关系来确定主要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中国人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的那种“上下相须,而成一体”理想的风水宝地,是风水学关于“中五立极,临制四方”“君临四正,南面而治”理想风水模式。
“藏风界水”的绝佳的风水宝地模式。
伟人毛泽东的祖坟在虎歇坪。我曾慕名去瞻仰,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左青龙右白虎,一钩流水一拳山,龙蟠虎踞,是一块天王出宫、九龙朝圣的风水宝地、平安福地。当地人认为毛泽东是真龙天子,关于他爷爷棺木的传说,更是活灵活现,整整过世了8年,直到中华民国元年才下葬立碑。
我曾去巴黎游览,高耸的埃菲尔铁塔、神秘的圣母院、辉煌的卢浮宫等是必游之处,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和蒙巴那斯墓园也是吸引游人场所。
拉雪兹神父公墓栖息着法国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西尔薇的作者、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大音乐家肖邦等等。蒙巴那斯墓园沉睡着一对情侣,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他的爱侣西蒙?波伏瓦。
不愧为浪漫之都,连死亡都被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巴黎人拿墓地与书相提并论,把书摊比作生者与死者相遇的公墓,把图书馆比作人类的公共墓地,栖息着许多无法唤醒的逝者。具有人道精神的人,于世无争,一生都在修建图书馆和公墓。
熊培云先生巴黎墓地书中,形容巴黎的公墓,像是一座座微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没有地狱,没有天堂,甚至没有死亡。对死的从容,给生者勇气。通过墓地这个氛围给人们展现的是文化思维、大思想家的心理活动、智者的豁达和觉悟。
墓地和居民楼连在一起,让人以为墓地里的墓床只是邻居家的露天卧室,无人认为不祥,更无须恐惧,死亡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伤和惋惜,用各种方式去纪念,仿佛不逝的灵魂还留在人间,飘荡在时空之中。
“当你在巴黎的墓地徜徉,就像走在一座安静的尘世之城里,它全然不像中国鬼魂缠绕的旧坟岗,磷火飘荡,,骷髅出没,让害怕鬼打墙的,人们纷纷敬而远之,对于活人而言,除了自己的所谓祖宗,其他逝者都是孤魂野鬼。中国丧葬多排场,好哭棺材的行为艺术,很少有文化观念上的温暖与创造。”
——巴黎墓地书
皇陵在中国延续达2000余年,世界绝无仅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皇陵反映了国运的盛衰,如汉、唐皇陵和两宋皇陵之间有天壤之别,清皇陵比明皇陵更显雄姿和力度。清康、乾时期,疆域北至贝加尔湖,东到库叶岛,西至中亚,堪与盛唐媲美;而明代北部始终只能以长城为界,终朝忙于应付边患,大修长城。皇陵还反映了皇帝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嗜好。地宫是尘世生活的缩影,历代皇陵的地宫极尽宏丽堂皇,无数的陪葬物,以图于另一世界也能过奢华生活。
皇陵构成了中国古代隆丧厚葬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的隆丧厚葬起了示范作用。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
我拜谒过许多皇陵:陕西黄陵县黄帝陵、浙江绍兴禹陵、宁夏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西安唐陵、北京明十三陵、唐山清东陵南京中山陵等等。
令我惊讶的是规模空前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为己陵墓修建了三十六年之久,动用了七十多万人力,在骊山以南修建陵墓,建筑宏伟,南靠秦岭山脉,北临渭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