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婚礼进行曲 1(2 / 3)
夏惜文发泄完了,也惊觉自己说得有些过份,明明说好无所谓谁娶谁,无所谓谁的房子谁的家,可遇上点事,嘴上怎么就没有个把门的呢?
“斯年,我……我不是那个意思。”夏惜文赶紧纠正,“我的意思是,我父母一来要看看咱们,参加咱们的婚礼,二来也想看看这房子,毕竟,这是我们俩的婚房,带着喜气儿,不是吗?”
郑斯年微微点头,“其实你也误会我了,我说让你父母住宾馆,一来是因为他们一直住城里,享受够了生活,应该住条件更好的宾馆,这样才不委屈他们。而我父母是农村人,住哪里都觉得好,无所谓委屈不委屈,我错了,没考虑那么周全,对不起……”话说到这里,郑斯年突然说不下去了,一股难言的滋味涌上心头,这滋味,从说起婚礼那天起就一直存在喉咙中,不时地泛上来,喷涌,消失,再喷涌,再消失。
听郑斯年这样一说,夏惜文就急了,立即辩解,“不,是我的错,我不对,我不该小肚鸡肠!不过,斯年,你说的也不对,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来的,都是父母都是长辈,他们有平等的权利!我决定了,他们都住家里,我们俩住客厅,好不好?”
听夏惜文这样说,郑斯年微微地笑了,在心里觉得,自己得到的这个女人真是伟大,总是这么通情达理,没理由不感激,更没理由不去好好地爱她。
(二)锅碗瓢盆的背后
小风波过去,两家老人紧接着就到了。
先进门的是郑家二老。第一次见到准公婆,夏惜文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准备才好,从茶水到水果,事无俱细,得了空才暗自感叹,长这么大,对自己的父母也没如此殷勤过。
当然,父母还是自己的好,不用忙活,不用准备,除了不会埋怨你,还会帮你张罗大事小情。夏家二老给亲家带了上好的茶叶,夏母还备了一只玉手琢,打算送给亲家母,拿出来给女儿看时,夏惜文一个劲地夸奖二老懂做人。
可令夏惜文想不到的是,收到见面礼的郑家二老却面面相觑,郑父先说:“俺在家喝白开水就挺好哩,这个太浪费。”郑母更是不解人意,推出玉琢老远,喏喏地说:“在家天天干活,抹桌子扫地哩,戴着它不小心碎了哩,不值,不值哩。”一席话把夏家二老的脸就撂在了半空,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只好质疑自己的女儿,究竟找了个什么样的婆家?
夏母拉女儿进卧室好好地询问了一番,“你说你找的婆家天下第一好,怎么会这样?做人的基本礼仪都不懂?好不容易见个面,没点见面礼也罢了,怎么连人家送的东西都这样瞧不起?”
夏惜文赶紧替准婆婆辩解,“她不是瞧不上,可能感觉太贵了,所以不敢收呗。”
“是吗?”夏母显然不信,“我怎么觉得,这家人怎么看都让人不舒服,瞧那老爷子,一进屋就抽旱烟袋,满地烟灰不说,呛得满屋子都是旱烟味儿,懂不懂点礼法?当这是自己农村炕头吗?没素质。”
看看客厅里的准公公,打进门那刻起,就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确实让人受不了,夏惜文也不是反感,可想到马上就要举行的婚礼,她还是忍着劝老妈,“妈,您就大人大量一下嘛,我的婚礼马上就举行了哦,别闹不愉快!”
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责备,夏母自然不悦,但想到婚礼在即,也就将后面的话咽了下去,临了,还是不放心地转身回来叮嘱,“文文,妈最后提醒你一下,虽然《婚姻法》改了,无所谓是娘家还是婆家买房,但这房子可是咱家一手操持的,跟姓郑的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件事上你可不能犯糊涂,房产证,土地证,都只准是你一个人的名字!”
“知道,知道。”夏惜文急了,一边推老妈往客厅走,一边不放心地小声叮咛,“别说了,别说了啊。”
回到客厅,郑斯年已经在张罗吃饭的事,说到要去饭店,郑家父母立即跟儿子急了,郑父一本正经地教育,“都要结婚的人了,要学会过日子哩,外边吃一顿,在家能吃好几天,俺不去,在家吃,在家吃哩。”
他的想法不仅郑母支持,连夏父也支持,毕竟,老人都以节俭为美德。
可他们却难坏了女主人夏惜文,她哪里懂得做饭?只好再请老人到外面吃,可这下不仅两家父亲反对,两家母亲也开始反对,先是准婆婆发了话,“就在家里吃哩,俺来打下手。”接着夏母也表了态,“我看行!这小两口结婚过日子,过的就是个踏实和实在,就在家吃吧!”
婆婆得罪不得,夏惜文赶紧冲老妈使眼色,拉进厨房,把空空如也的冰箱打开,责备老妈,“吃什么吃?家里什么也没有!”
夏母却微微一笑,掩嘴小声说:“你以为妈在乎是这一顿饭吗?我在看看未来的女婿懂不懂得疼人,看他进不进厨房。你要明白,婚姻就是一出锅碗交响曲,肯下厨房的男人才嫁得踏实。”
原来如此。夏惜文吐了吐舌头,不得不佩服老妈的心眼确实比自己多,可想了又想,又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出什么花样来,只好求助于老妈,“那你帮着买菜吧,我来准备下菜料。”
夏家二老得令被郑斯年带着去了就近的菜市场,夏惜文和郑家二老在家等着,三人面面相觑,实在找不着话说,她转身进了厨房,这时郑母也跟了进来,看到空空如也的厨房,知道平日里是不开火的,郑母立刻笑着开了腔,“过日子哪能不开火哩?女人生来就要会做饭,懂伺候男人哩,再说了,以后孩子也得伺候吧?学着做饭没什么坏处哩。”一字字,一句句,听得夏惜文点头也不是,摇头更不是,这才想明白,原来不是老妈试探女婿,实在是准婆婆来试探自己这个新媳妇的呀!
转头,看看表面老实巴交的农村婆婆,夏惜文突然可惜起自己寄过去的大包补品。
郑母显然不清楚夏惜文在想什么,拿起抹布开始抹桌擦椅,勤快得很,可在夏惜文看来那都是表面文章,刚装修的房子哪来的灰?不过是做样子给自己看,想用行动来告诉自己----做人老婆需要多勤劳!
心里不痛快,夏惜文突然就没有了做饭的心情。恰在这时,夏家二老和郑斯年买菜回来,两大包菜,厚厚实实地堆满了厨房。
看到母亲在擦桌子的郑斯年一个健步冲上去,抢下抹布,冲厨房忙着剥葱的夏惜文喊,“怎么能让妈干活呢?大老远的坐了两三天火车,累着就坏了。”
夏惜文心里突然来了气,想告诉他,那是老太太自找的,张了张嘴,又怕坏了气氛,只当没听见,继续忙她的。可是,莫名地心里有了火,看了两眼桌上堆积的菜,真是半点做饭的热情也没有,又不便和准婆婆发火,只好将围裙塞进老妈怀里,转身进了卧室。
谁都看得出夏惜文闹起了情绪,郑母更是不明就理,用眼神指示儿子进卧室看看。郑斯年看看满屋子忙活的四个老人,再看看卧室紧闭的门,心里更是窝火异常,觉得夏惜文太过份了,一点也不顾老人的脸面。
进了卧室,夏惜文正半躺在床上叹气,不理也不看他,郑斯年忍了又忍,轻声问:“究竟怎么了?” ↑返回顶部↑
“斯年,我……我不是那个意思。”夏惜文赶紧纠正,“我的意思是,我父母一来要看看咱们,参加咱们的婚礼,二来也想看看这房子,毕竟,这是我们俩的婚房,带着喜气儿,不是吗?”
郑斯年微微点头,“其实你也误会我了,我说让你父母住宾馆,一来是因为他们一直住城里,享受够了生活,应该住条件更好的宾馆,这样才不委屈他们。而我父母是农村人,住哪里都觉得好,无所谓委屈不委屈,我错了,没考虑那么周全,对不起……”话说到这里,郑斯年突然说不下去了,一股难言的滋味涌上心头,这滋味,从说起婚礼那天起就一直存在喉咙中,不时地泛上来,喷涌,消失,再喷涌,再消失。
听郑斯年这样一说,夏惜文就急了,立即辩解,“不,是我的错,我不对,我不该小肚鸡肠!不过,斯年,你说的也不对,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来的,都是父母都是长辈,他们有平等的权利!我决定了,他们都住家里,我们俩住客厅,好不好?”
听夏惜文这样说,郑斯年微微地笑了,在心里觉得,自己得到的这个女人真是伟大,总是这么通情达理,没理由不感激,更没理由不去好好地爱她。
(二)锅碗瓢盆的背后
小风波过去,两家老人紧接着就到了。
先进门的是郑家二老。第一次见到准公婆,夏惜文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准备才好,从茶水到水果,事无俱细,得了空才暗自感叹,长这么大,对自己的父母也没如此殷勤过。
当然,父母还是自己的好,不用忙活,不用准备,除了不会埋怨你,还会帮你张罗大事小情。夏家二老给亲家带了上好的茶叶,夏母还备了一只玉手琢,打算送给亲家母,拿出来给女儿看时,夏惜文一个劲地夸奖二老懂做人。
可令夏惜文想不到的是,收到见面礼的郑家二老却面面相觑,郑父先说:“俺在家喝白开水就挺好哩,这个太浪费。”郑母更是不解人意,推出玉琢老远,喏喏地说:“在家天天干活,抹桌子扫地哩,戴着它不小心碎了哩,不值,不值哩。”一席话把夏家二老的脸就撂在了半空,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只好质疑自己的女儿,究竟找了个什么样的婆家?
夏母拉女儿进卧室好好地询问了一番,“你说你找的婆家天下第一好,怎么会这样?做人的基本礼仪都不懂?好不容易见个面,没点见面礼也罢了,怎么连人家送的东西都这样瞧不起?”
夏惜文赶紧替准婆婆辩解,“她不是瞧不上,可能感觉太贵了,所以不敢收呗。”
“是吗?”夏母显然不信,“我怎么觉得,这家人怎么看都让人不舒服,瞧那老爷子,一进屋就抽旱烟袋,满地烟灰不说,呛得满屋子都是旱烟味儿,懂不懂点礼法?当这是自己农村炕头吗?没素质。”
看看客厅里的准公公,打进门那刻起,就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确实让人受不了,夏惜文也不是反感,可想到马上就要举行的婚礼,她还是忍着劝老妈,“妈,您就大人大量一下嘛,我的婚礼马上就举行了哦,别闹不愉快!”
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责备,夏母自然不悦,但想到婚礼在即,也就将后面的话咽了下去,临了,还是不放心地转身回来叮嘱,“文文,妈最后提醒你一下,虽然《婚姻法》改了,无所谓是娘家还是婆家买房,但这房子可是咱家一手操持的,跟姓郑的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件事上你可不能犯糊涂,房产证,土地证,都只准是你一个人的名字!”
“知道,知道。”夏惜文急了,一边推老妈往客厅走,一边不放心地小声叮咛,“别说了,别说了啊。”
回到客厅,郑斯年已经在张罗吃饭的事,说到要去饭店,郑家父母立即跟儿子急了,郑父一本正经地教育,“都要结婚的人了,要学会过日子哩,外边吃一顿,在家能吃好几天,俺不去,在家吃,在家吃哩。”
他的想法不仅郑母支持,连夏父也支持,毕竟,老人都以节俭为美德。
可他们却难坏了女主人夏惜文,她哪里懂得做饭?只好再请老人到外面吃,可这下不仅两家父亲反对,两家母亲也开始反对,先是准婆婆发了话,“就在家里吃哩,俺来打下手。”接着夏母也表了态,“我看行!这小两口结婚过日子,过的就是个踏实和实在,就在家吃吧!”
婆婆得罪不得,夏惜文赶紧冲老妈使眼色,拉进厨房,把空空如也的冰箱打开,责备老妈,“吃什么吃?家里什么也没有!”
夏母却微微一笑,掩嘴小声说:“你以为妈在乎是这一顿饭吗?我在看看未来的女婿懂不懂得疼人,看他进不进厨房。你要明白,婚姻就是一出锅碗交响曲,肯下厨房的男人才嫁得踏实。”
原来如此。夏惜文吐了吐舌头,不得不佩服老妈的心眼确实比自己多,可想了又想,又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出什么花样来,只好求助于老妈,“那你帮着买菜吧,我来准备下菜料。”
夏家二老得令被郑斯年带着去了就近的菜市场,夏惜文和郑家二老在家等着,三人面面相觑,实在找不着话说,她转身进了厨房,这时郑母也跟了进来,看到空空如也的厨房,知道平日里是不开火的,郑母立刻笑着开了腔,“过日子哪能不开火哩?女人生来就要会做饭,懂伺候男人哩,再说了,以后孩子也得伺候吧?学着做饭没什么坏处哩。”一字字,一句句,听得夏惜文点头也不是,摇头更不是,这才想明白,原来不是老妈试探女婿,实在是准婆婆来试探自己这个新媳妇的呀!
转头,看看表面老实巴交的农村婆婆,夏惜文突然可惜起自己寄过去的大包补品。
郑母显然不清楚夏惜文在想什么,拿起抹布开始抹桌擦椅,勤快得很,可在夏惜文看来那都是表面文章,刚装修的房子哪来的灰?不过是做样子给自己看,想用行动来告诉自己----做人老婆需要多勤劳!
心里不痛快,夏惜文突然就没有了做饭的心情。恰在这时,夏家二老和郑斯年买菜回来,两大包菜,厚厚实实地堆满了厨房。
看到母亲在擦桌子的郑斯年一个健步冲上去,抢下抹布,冲厨房忙着剥葱的夏惜文喊,“怎么能让妈干活呢?大老远的坐了两三天火车,累着就坏了。”
夏惜文心里突然来了气,想告诉他,那是老太太自找的,张了张嘴,又怕坏了气氛,只当没听见,继续忙她的。可是,莫名地心里有了火,看了两眼桌上堆积的菜,真是半点做饭的热情也没有,又不便和准婆婆发火,只好将围裙塞进老妈怀里,转身进了卧室。
谁都看得出夏惜文闹起了情绪,郑母更是不明就理,用眼神指示儿子进卧室看看。郑斯年看看满屋子忙活的四个老人,再看看卧室紧闭的门,心里更是窝火异常,觉得夏惜文太过份了,一点也不顾老人的脸面。
进了卧室,夏惜文正半躺在床上叹气,不理也不看他,郑斯年忍了又忍,轻声问:“究竟怎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