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5 / 8)
门房想了一想“是安公公,他还带来了一位太医。”
安公公是宫内的总管太监,平日鲜少离宫,此番来相府自然是奉了皇命。
洛廷轩松了一口气,顿住脚步吩咐“老莫,你去把他们迎进来,带到我房里。”说罢,她从书房的另一头避出,穿过花园小径,快步走向内室。
待老莫领着安公公和太医吴清源来到卧寝时,便已看到右相大人躺在床榻上双目紧闭,似已睡去。床前侍立两个小丫头,一个端着半碗犹有残热的汤药,另一个则在细心地掖紧被角。
安公公走进来便问:“给洛相喝的是什么?”
那端药碗的小丫头细声细气地回答“丹苍熬的汤,配上乌梅和甘草,清热败火。”
他转向管家“洛相病况如何,先前找大夫看过了吗?”
老莫叹息回道:“唉,相爷也不知怎么了?突然之间就终日昏昏沉沉,四肢无力。”
“这可麻烦了。”安公公皱起眉。
圣上登大宝未久,这位洛相虽年纪轻轻,但可是主子爷跟前最受宠的人,他真要卧病不起、耽误了朝政,皇上怪罪下来,那可得殃及池鱼。
他转身对太医道:“吴大人,你快替洛相把把脉,查清病因早早治愈,皇上那边还等着右相大人去商讨赋税调息的事呐。”
吴清源答应一声,便走至床榻边,两个小丫头退让一边,他把脉了半啦,沉声回答“从脉象看并无异常。”
“是吗?”安公公不大相信。
“没异常,人怎么会病倒?”
太医亦是心中纳闷“回公公,凡人有疾,脉象中自可尽显其形。但右相大人此时的脉象不沉不浮、不疾不徐、不洪不细,和缓平稳得很,故下官一时倒也辨不出所为何由。”
安公公接口道;“这就怪了。”
老莫怕再说下去会出纰漏,只得斗胆插嘴“老奴在猜想,会不会是我家相爷前些日子下江南时给累着了?”
安公公也不怪罪他,反而颔首应道:“也有这个可能。”他小小吐了口气,又说:“这样吧,皇上吩咐了,让吴大人留下来好好替洛相诊治,我得回宫伺候皇上,就不在这儿多耽搁了。”
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老莫大喜,忙恭送安公公出府。
bbscn
卧寝之内。
安公公离去后,不出半盏茶的时间,洛廷轩忽然从床上一骨碌坐起身来,这可把太医吓了一大跳。
“这”他惊得瞠目结舌。
洛廷轩掀被下床着履,随后苦笑道:“吴大人,别来无恙?令郎如今可有用心研习?”
吴清源回过神来,怔怔地回答“哦哦多赖右相大人当初费心,如今小犬收心多矣。”
这话说来又有一段渊源。
太医吴清源年已五旬,家中惟有一个独子,那孩子的玩乐心颇重,到了该正经读书的年纪,请了几位西席都调教不好。机缘巧合之下,请到当时从上书房行走被眨官的洛廷轩为师,虽然只教了百日,但那小儿此后果真收敛了心性,用功读书,他因此事一直对这位右相心存感激。
见到太医吃惊的表情,她苦笑之意更甚,退后一步,低头拱手请求“还望吴大人莫见怪,廷轩此举实足有事相求。”
吴清源吓得赶忙阻拦“微臣岂敢受右相大礼?” ↑返回顶部↑
安公公是宫内的总管太监,平日鲜少离宫,此番来相府自然是奉了皇命。
洛廷轩松了一口气,顿住脚步吩咐“老莫,你去把他们迎进来,带到我房里。”说罢,她从书房的另一头避出,穿过花园小径,快步走向内室。
待老莫领着安公公和太医吴清源来到卧寝时,便已看到右相大人躺在床榻上双目紧闭,似已睡去。床前侍立两个小丫头,一个端着半碗犹有残热的汤药,另一个则在细心地掖紧被角。
安公公走进来便问:“给洛相喝的是什么?”
那端药碗的小丫头细声细气地回答“丹苍熬的汤,配上乌梅和甘草,清热败火。”
他转向管家“洛相病况如何,先前找大夫看过了吗?”
老莫叹息回道:“唉,相爷也不知怎么了?突然之间就终日昏昏沉沉,四肢无力。”
“这可麻烦了。”安公公皱起眉。
圣上登大宝未久,这位洛相虽年纪轻轻,但可是主子爷跟前最受宠的人,他真要卧病不起、耽误了朝政,皇上怪罪下来,那可得殃及池鱼。
他转身对太医道:“吴大人,你快替洛相把把脉,查清病因早早治愈,皇上那边还等着右相大人去商讨赋税调息的事呐。”
吴清源答应一声,便走至床榻边,两个小丫头退让一边,他把脉了半啦,沉声回答“从脉象看并无异常。”
“是吗?”安公公不大相信。
“没异常,人怎么会病倒?”
太医亦是心中纳闷“回公公,凡人有疾,脉象中自可尽显其形。但右相大人此时的脉象不沉不浮、不疾不徐、不洪不细,和缓平稳得很,故下官一时倒也辨不出所为何由。”
安公公接口道;“这就怪了。”
老莫怕再说下去会出纰漏,只得斗胆插嘴“老奴在猜想,会不会是我家相爷前些日子下江南时给累着了?”
安公公也不怪罪他,反而颔首应道:“也有这个可能。”他小小吐了口气,又说:“这样吧,皇上吩咐了,让吴大人留下来好好替洛相诊治,我得回宫伺候皇上,就不在这儿多耽搁了。”
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老莫大喜,忙恭送安公公出府。
bbscn
卧寝之内。
安公公离去后,不出半盏茶的时间,洛廷轩忽然从床上一骨碌坐起身来,这可把太医吓了一大跳。
“这”他惊得瞠目结舌。
洛廷轩掀被下床着履,随后苦笑道:“吴大人,别来无恙?令郎如今可有用心研习?”
吴清源回过神来,怔怔地回答“哦哦多赖右相大人当初费心,如今小犬收心多矣。”
这话说来又有一段渊源。
太医吴清源年已五旬,家中惟有一个独子,那孩子的玩乐心颇重,到了该正经读书的年纪,请了几位西席都调教不好。机缘巧合之下,请到当时从上书房行走被眨官的洛廷轩为师,虽然只教了百日,但那小儿此后果真收敛了心性,用功读书,他因此事一直对这位右相心存感激。
见到太医吃惊的表情,她苦笑之意更甚,退后一步,低头拱手请求“还望吴大人莫见怪,廷轩此举实足有事相求。”
吴清源吓得赶忙阻拦“微臣岂敢受右相大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