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的瘦长的、身背行囊的身影难以从眼前消逝。我觉得他们简直像一对同胞兄弟,命运和经历都如此相似。于是我又被另一种"雷同"给震惊了。
  像我的导师一样,大山里的恩师也迷于吟哦;在生命的后半截也是独自一人,没有家眷的追随。他在个人生活上失去了陪伴,而不仅仅是在精神上。这个事实让我咀嚼得心冷如冰。显然他们已经走得太遥远,从闹市走到旷野,从得意走到失意,从青春走向衰弱;他们的伴侣渐渐惧怕了,跟不上了。这种失伴是他们早早倒下的又一个原因。
  我想象:如果在他们的最后几年有个女人陪伴和安慰他们,那将会好多了。谁在长长的孤夜听他们的絮语?谁在那个时刻分担他们的忧愤?谁的手掌抚动过他们枯萎的头发、在寒夜端上过一碗热粥?没有。他们要自己面对自己、守望自己。
  我记得年轻时候读过一本革命者写成的书,那基本上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真挚、革命的热情、信仰的热烈,至今打动着我。我今天仍想重读一遍那本书,可惜找不到了。
  因为在这个时刻,嘲笑理想成了一种时髦,所以那样的书找起来分外费劲儿我记得主人公在与他的恋人——好像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洗碟女工(?)——谈话时,双手紧紧握住了她的手,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要让你学文化;我要把你变成一个为最美好的事业和理想而献身的人;我如果没有能力把我的爱人变成这样一个人,那我自己就太无能、太可怜了大致是这样的意思。我读着读着多么感动啊!我差一点热泪盈眶。手捧小说,我差不多在构划未来了;我将来有一个女伴,一个恋人,也要面对着她,紧握她的手,发下这个宏愿——这肯定是容易做到的!
  时光一晃就过去了。我在现实中终于明白,要改变一个人,要影响她或他,哪怕是更动一点点,都将是多么困难。就因为这是血液中流动的东西,是由分子因子组合的东西,所以言称必使之改变的话,那真是夸下海口了。
  像我的两个老师,凭他们伟大的人格,思想的力量,事业的造就和过人的才华,都没能做到改变伴侣,甚至没能让她们起码在表面上同行这真是冷酷的现实。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与一群人往前行走,他们一开始融为一体,步伐也较为一致。他们在走向一个遥远,于是当继续前行时,人群中就有人频频回首,观望故地炊烟;再后来他们当中有的止住了脚步。继续走下去,不断有人停住、回返。后来只剩下了三五个人;最后剩下一个、两个,或许只有他的爱人与之一起,她还不时地伸手搀扶男人一下再继续走下去,他的爱人也止住了脚步。他不得不呼唤她,一声又一声,她还是没有跟上去。他只得一个人走了
  您认为我与柏慧的分开是必然的,梅子与我才是一样的人。而我觉得,她们两个才是一样的人。
  她们或许都不能伴我往前走了。这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也曾经发出过改造最亲近的人——类似革命者的豪言壮语,但后来也不得不放弃了。一方面我发现这是异常艰难的,另一方面也出于对人的尊重。
  我不能近似于强迫地让她走向我。无论我多么坚定地认为走上了大道,都没有理由强制别人离开小路。我只是对她怀了一个热情、一个希望,这就足够了。
  梅子心中肯定我走向的是一条大道吗?如果她不认为背弃了世俗的道路是大道呢?如果她不懂得这条大道一定要穿越世俗呢?
  她来葡萄园时的兴奋令我难忘。她的眼睛只有在这一刻才未被什么蒙住,没有忽略这儿的逼人的美,这就是她使我欣悦的所在。也许我的母亲般的平原最终会被弄得一片狼藉,会千疮百孔,但她仍会有一种深沉的美滋生焕发出来,以不同凡俗的面目打动一些人。梅子该是个能够被打动的人,她的那对眼睛应该是明亮的、洞彻事物的。
  无论她们两人之间有怎样的差异,在我看来,她们的血脉是近似的。但她们都值得珍惜。一个曾给予我永生难忘的安慰;一个则决心陪伴我一生。虽然她们眼下都遥遥地站住,只投来关切的目光。
  这怨谁呢?
  不过她们那些真挚的、非同一般的关切也足够让我感激的了。世上有多少人配得上她们这样的目光?对于一个男人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当然,我还将走得更远。
  在那里,你们的目光还能够望到我吗?我再也不能回返,将一直走下去,走向一个清贫险峻的高原。在那里,我将遇到新的兄弟。
  柏慧的境况很特殊,也许只有您能帮帮她,哪怕是宽慰一下也好。她生来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生活,一定倍感艰难。她过去是被人呵护惯了的,她是院长的女儿;她被那么多人爱慕,明明暗暗的追求者数不胜数。她一直在柏老的荫蔽和关怀之下。
  她一个人搬到单身宿舍,自己做饭,从不回柏老那儿,也不愿见他——这个消息刚开始使我震惊,后来才多少有些理解。
  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人,只是柔和的语气、看上去充分女性化的举止性格,长时间地掩去了内心深处的坚韧。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也许更容易走向决绝。
  我相信她这样做首先是对柏老失望了,进而又对那个小提琴手失望。小提琴手对柏老这个庞然大物是绝对服从的,这种服从与深藏的世俗根性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妻子离开父亲的时候,小提琴手却能与之往来如初。
  我们在这之前都小心地回避了她的父亲,从来没有对她详谈关于柏老的一些细节。因为于心不忍。她完全是凭自己善良的感知离开了柏老的,而且现在看已经不可回转。从此她将走向孤单和清贫,这一点她清清楚楚。我对她开始有了空前的崇敬。在这样一个得过且过的、追求现实物利的时世,她走向的竟然是另一端。这需要何等的坚强啊。
  我对她这种抉择十分矛盾。既怕她无法承受,又希望她能有另一种人生——远离柏老的人生。所以我在矛盾、痛楚和欣悦交织的情感中,第一次酣畅淋漓地向她讲叙了我所知道的柏老。
  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原谅我吗?有一点,但仅是一点点而已。我当时面对的是一种庄严得多的情感世界。我是想,让我们都拿出面对真实的勇气吧,让我告诉她,我究竟从哪里走来,还要向哪里走去——我今后将会为自己的每一次苟且而后悔,决不妥协,也不忘记——我的爱与恨都是相当牢靠和真切的,就是这样。我为当年的行为说出了坚实的理由,也向她宣布了我的未来。对未来我是看得见的,那就是顽强坚持之下的一个结局。这个结局对我一点也不神秘。我以这样的结局区别于我的四周、我的时代。
  柏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能默默收集感知,这种感知渐渐积累,终于到了不可更变的时刻;她毅然地采取了行动。
  她的方式与许多优秀人物相差无几:先设法一个人呆着——因为这是清洁自己的必要步骤,虽然它看上去并不难做。
  她选择的道路有可能通向大道,只是这对于一个女人太苦太难了一点。
  我无遮无拦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时言词未免激烈。在三所时,我对那些信任过的人也曾这样谈话。我对那种委婉曲折、转弯抹角的表达已经厌烦了。因为那样既费工夫,又会助长这个畸型世界的曲折;直接和简洁是一种朴素、一种追求真实的必需。可惜现实的要求正好相反,它总让人在各种场合迂回,把宝贵的时间白白耗掉。
  您说:三所的不少人认为,我已经非常不谦虚了,而我过去并非这样。
  您向我一再地指出这种危险,到后来您都不屑于谈了。我想这不仅是别人的看法,也是您不快的原因之一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