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朝中的风向,变得越来越穷兵黩武(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周公之后,周用了数百年的时间,不断的对《周礼》进行修修补补,才形成了儒家尊崇的周礼。
  “周公,有点太厉害了。”朱翊钧看完了翰林院的文章,得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
  以前人们认为周礼强大是因为周朝强大;
  但现在翰林院找出这些甲骨,证明了是因为周公这个人厉害,周朝才因此而强大。
  周公个人奋斗,才是真正的鼎革,真正的其命维新。
  “如果商周真的同源,那《尚书》对周公的记载,确实是有些保守了。”冯保十分认同的说道。
  “商周同源,周礼溯源。”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摇头说道:“这文章一出,这几个翰林,怕是要立刻被打为异端,老学究们怕是要到皇极门伏阙,效仿比干死谏,也要将几人斩杀,防止如此颠覆逆言蛊惑人心。”
  “连主持翰林院的高启愚,恐怕都不能幸免。”
  这本奏疏,性质非常严重,一旦彻底坐实了商周同源,周礼只是周公本人个人奋斗的结果,对儒家所有经典,都是颠覆性的,是异端发言,贱儒们为了维护儒家道统,搞出火刑柱,都有可能。
  火刑柱,也是人祭的一种。
  但实际挖出来的这些甲骨,又证明了,商周就是祭祀的一个祖宗,而且从武丁时期就开始祭祀了。
  “陛下,对于儒学而言,是个好事,当然对于现在的儒学士,是个坏事。”冯保详细的解释了他这句话的意思,这也是翰林院要写这篇奏疏的根本原因。
  儒学需要变革,圣人的智慧再强大,就是可以指导五百年,那么五百年后,这些智慧就变成了发展的阻碍。
  如果儒学经历了这次变革的阵痛,革故鼎新,那么儒学日后,仍然还是大明的显学,不可动摇的修身学问,但如果儒学不抓住变革的大浪潮,儒学可能会被淘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儒学能够从先秦一直到大明,仍然是显学,甚至是神圣独学,就是因为随着时代变迁而变革的强大生命力。
  儒学已经失去其神圣性,儒学再这么继续抱残守缺下去,恐怕连显学的地位都会丢失。
  矛盾说、公私论、自由说的门生已经如同星星之火,甚至连阶级论都有忠实的拥趸,而儒学还在抱着旧纸堆做事,一定会被淘汰。
  “既然他们做好了殉道的准备,那就登在邸报上吧。”朱翊钧还是允许了这篇奏疏,登上邸报。
  穷则变,变才通,儒学虽然还没有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步,但是也不太远了。
  自从兖州孔府干的那些事儿,被坊间多次加工流传之后,儒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此刻儒学仍然是显学地位,也只是因为惯性而存在,这几位真大儒,看到了危机。
  “噫吁嚱,朕居然从这几位翰林学士上,看到了风骨这种东西。”朱翊钧不得不承认,这几个翰林学士真的非常勇敢,连儒学经典的神圣性都敢否定。
  “陛下,大明的士大夫们,还是有一定风骨的,比如海瑞,比如徐成楚,比如袁可立。”冯保认为,大明的读书人也不全都是坏到流脓,有好有坏,只不过坏的太多了,就弄得乱七八糟。
  风骨,是不缺的。
  “陛下,前段时间,几个御史去了松江府,为了让学子们学会毅这个字,把学子们送到了行伍之间,这翰林学士们如此作为,也不算奇怪了。”冯保提醒了下陛下,翰林院学士有风骨,是有迹可循的。
  那几个去了松江府的御史,非要让大明学子们遭军营行伍的罪,是看到了危机。
  “所言有理。”朱翊钧点头,在万历维新中长大的学子,终于踏入了官场,给官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再过一二十年,朱翊钧就是想回头,想开倒车,也没有回头路可言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全都是维新派,全都在维新的浩浩大潮中长大的人,他们对维新的看法,就是本该如此。
  朱翊钧要做好皇帝,保证自己存活和健康,彻底熬死老家伙们,维新派就会获胜。
  “这个时候,梁梦龙到哪里了?”朱翊钧询问了下平播之战的进展,梁梦龙到了成都,大明朝廷的圣旨,才差不多能抵达云贵川黔等地,加上准备时间,恐怕这一仗,年底才能打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