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英魂长眠,佑我大明(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关于变还是不变,儒学士内部产生了分化和矛盾,就会遵循矛盾相继的原则,无论是否最后定性商周同源,都会让腐朽的儒学发生变化,大明皇帝和朝臣们乐见其成。
  翰林院又解析了各种各样的甲骨文,完善了文字演变的过程,比如。
  翰林们就发现,在商朝的时候,出的反义词,不是入,而是各。
  出在甲骨文中,就是脚指头朝外的一只脚,离开口,口可以解读为洞穴、巢穴、家宅,代表着人离开自己的住宅;而各,则是脚指头朝内,回到了口,也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住宅。
  壁画、甲骨文的脚、在逐渐演变成各的上半部分‘夂’。
  比如客人的客人,就是外面来了个人,要加个‘宀’表示房屋;比如格挡的格,就是家里的主人,用木栅栏、木棍抵御别人侵犯;比如略,表示侵略,田在古代表示疆域、界限,家里的人越过了界限,占据了别人的房屋、田亩等等。
  这都是汉字的演变,有着非常完整的演变过程,代表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甲骨文,商朝的王,是一个‘大’字下面一个‘一’,不是说最大的一个人,上面的大,逐渐演变成了天字,其意思是天子。
  这个发现,代表自从商时候开始,天子就已经代表君王了,如果按照《尚书》的记载,最早在夏的时候,就有天子威命的说法。
  解析这些汉字演变过程,不是没有意义,就像翰林院专门推出了《文明》系列的文章,就是为了论证,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为维护这一共识做的努力。
  礼部奏闻之后,兵部奏闻了关于平播之战的进展,已经打了起来,战争的进展顺利也不顺利。
  顺利是达到了预期,进军速度很快,杨应龙不是对手,三战连续告捷;不顺利是朝堂和地方,都有些高估了火器的威力,在复杂地形上,重炮的运输有些困难。
  工部奏闻了北方五十一座官厂、十八座大学堂、京广驰道等等大工鼎建的进程,其中济南到扬州的驰道已经全线贯通,并且顺利的进行了试运行,不会耽误明年皇帝南下驻跸松江府的计划。
  户部奏闻了辽东垦荒的田亩数,辽宁、吉林两地,登记在册田亩数为514000顷田,而丁口数只有区区的四百万人,四百万包括了妇孺和老人,人口严重不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劳动强度的极限。
  大明一个壮丁精耕细作,最多就管理10亩到20亩,而有一头牛可以额外耕种25亩,四百万丁口,再加上耕牛、骡驴等,这51万顷(5110万亩)田土,也到了劳动强度的极限。
  “陛下,臣请圣旨,诏侯于赵回京,出任户部堂上官,辽东事儿,他最是清楚。”张学颜请皇帝陛下把侯于赵召回京师,管理辽东农垦局,对农垦事进行规划。
  张学颜本身也出身辽东,在辽阳做过巡抚,但大规模垦荒,是他离开之后的情况了,辽东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侯于赵必须要回京了。
  辽东垦荒事,陷入了一个困局,一方面土地已经达到了壮丁的劳动极限,一方面需要继续垦荒,扩大屯耕面积。
  明明已经到了劳动极限,还要垦荒,原因是还有源源不断的汉民涌入辽东闯关东,如果不垦荒,就会陷入旧田有主,新人无田可耕的局面。
  “侯于赵说他还没写完深翻。”朱翊钧沉默了下,问道:“非侯于赵不可?”
  侯于赵要在浙江写两本书,一本还田的《翻身》已经写完,一本防止还田令被破坏的《深翻》才写了一多半,侯于赵是个有始有终的人,他要写完,才肯回来。
  “陛下,由不得他了,浙江局面已经趋于稳定。”张学颜仔细盘算了下备选人才,最终还是认为侯于赵最合适。
  张学颜本来中意王家屏,但王家屏从未去过辽东,农垦局兹事体大,涉及到了天变这件大事,交给王家屏有失稳妥。
  一般而言,衙司堂上官,要选个不懂的人做主,不能让懂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部门。
  要让不懂律法的人去刑部,农业大臣不能真的懂农业。
  这种潜规则就造成了朝廷就像是个草台班子。
  可农垦局,不能如此胡来。
  天变就像是悬在朝廷脑门上的一把利刃,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生死大劫,装不知道、粉饰天平,天变也不会消失。
  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条京广驰道去解决,北方产出足够的粮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辽东受到天变影响较少,即便是天变仍然持续,辽东一年仍然能种一季粮,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降水,辽东人少地多,能够有更多的农业剩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