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善变是人的本质,人是靠不住的(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地痞流氓一茬一茬的被吕宋索要,都有些捉襟见肘了,更遑论忠良了。
  历史也证明了,宦官对付不了文官,对付文官的一般都是文官,没人给皇帝卖命,大明气数就尽了,所以他只能一元专制,唯我独尊,保张居正的身后名。
  “人怎么就靠不住了,朕能靠得住!”朱翊钧摆了摆手,开始下圣旨。
  首先是殷宗信就任总督的任命,这份任命朱翊钧亲自写的,对殷正茂的功业进行了全面的肯定,对宿务海战更是一顿夸赞,尤其是验证了大船在海上的必要性,还有朱翊钧对殷宗信的期待,希望他为大明看好南洋,持续推进对南洋的王化。
  圣旨很快抵达了内阁,而后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内阁封驳了皇帝的圣旨。
  凌云翼、沈鲤、张学颜、陆光祖、申时行,五位阁臣一致同意封驳圣旨,而且五位阁老的理由,每一个都很充分。
  沈鲤是从祖宗成法反对,驸马都尉不任事,除了明初一些武勋尚公主继续做事外,驸马不做事是外戚不得干政的一部分。
  而且沈鲤非常委婉的引用李渊篡隋的旧事,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亲戚,在关键时候,李渊入长安,自己做了皇帝。
  凌云翼则是以忠诚的角度去考虑,殷正茂当得起陛下的礼遇,殷宗信虽然也可以服众,但久在海外,不臣之心自起。
  泗水侯府久镇吕宋,恐怕生变,到这一步就行了,换个武勋镇守,设立巡抚、衙司进行王化,为根本之策。
  张学颜就简单明了直言不讳,户部看上了吕宋的税赋,田赋和关税,吕宋岁再倍入太仓,泰西白银如百川归海入明。
  在他看来,殷正茂撒手人寰,这个时机就刚刚好,皇帝以亲亲之谊、守孝为名义,留殷宗信在京几年,大明尝试王化,不行再派殷宗信赴吕宋镇守。
  申时行的观点有点怪,他的浮票,核心围绕着‘牙兵镇抚不可弛,商舶征榷不可废’展开,他反对现在任命,希望皇帝不要如此快速的任命,而是等朝廷巡抚、吕宋诸衙司筹建后,再行任命。
  他还是那个性格,一碗水端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事事都想求个周全。
  陆光祖说:大家说得对,他赞同。
  陆光祖素来如此,他入阁是为了反腐,其他事,他基本就是这个态度,从众,阁臣们有了一致的态度,他也跟着,俺也一样。
  说来说去,吕宋这块大肥肉,大明现在不取,日后就没有办法取了。
  冯保将一张张浮票归置好,低声说道:“陛下,驸马爷从吕宋回来,把襁褓里的老三都带回京师了,看来是打算久住了。”
  司礼监的态度和内阁态度一致,只不过冯保表达的更加委婉,显然是殷正茂的临终交代,殷宗信才会把孩子也带回京师。
  “宣宗信来见。”朱翊钧斟酌了一番,直接召见了殷宗信。
  殷宗信和盈嘉公主朱轩嫦一起到了通和宫面圣,盈嘉公主面圣后,就去找母亲去了,殷宗信则对皇帝详细汇报了下宿务海战的经过。
  “两种勾枪,仍需要配置,虽然火器锐利难挡,但勾枪亦是海战利器,戚帅所言不虚。”殷宗信总结了下这一战得失。
  姜确实是老的辣。
  在水师是否要全面火器化,废除冷兵器的讨论中,戚继光力排众议,保留了大量冷兵器列装,这不是浪费,也不是火药不足,是冷兵器有冷兵器的好,军备不光是看大明本身,更要看对手的军备水平。
  如果敌人是快速帆船,无疑火炮更好用,可敌人是小舢板,勾枪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朕打算任你做吕宋总督,继续王化吕宋,你可愿意?”朱翊钧看着殷宗信笑着问道。
  “臣自然是愿意的。”殷宗信面色有些悲伤的说道:“臣久在赤军山港不在父亲膝下侍奉,臣回了马尼拉,父亲撒手人寰,灵堂未撤,三十六山夷贼蜂拥而至,臣想在京师为父亲守孝三年,以全孝道。”
  “忘亲贪位为诋,人子不送为逆,还请陛下成全。”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殷宗信希望可以在尽忠之余,也能全自己的孝道。
  殷宗信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看起来也是很轻合理的,忘了父亲的恩情贪恋权位是诋臣,父亲年老,人子不送终就是逆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