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章 朱翊钧看来看去,只看到了吃人两字(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嗯?”朱翊钧一愣,惊讶的看向了王谦,眉头紧蹙。
  “陛下,流通到海外,是不用兑现的。”王谦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大家都是读书人,他说这话,陛下只要转过弯来,就能明白他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吕宋宝钞的兑现量其实很小很小,因为宝钞要在整个南洋流通,甚至有些不太够用,只有很少部分需要在大明腹地兑现,多数时候,兑成白银这件事都不会发生,而是变成各种货物。
  黄金宝钞在大明腹地,才是可兑现货币,在海外,是不可兑现货币,只是人们相信在遥远的大明腹地可以兑现,所以才有价值。
  更加直白的讲,宝钞是大明掠夺海外财富的重要工具。
  陛下在宝钞问题上,主要考虑的是皇帝的信誉,但真正做事的臣子,比如在松江府的李乐、王谦,看的更加清楚,海外的通行宝钞,根本不用兑现,所以超发的问题,其实完全没必要困扰。
  朱翊钧沉默了许久许久,才说道:“朕想的片面了,这话到外面,绝对不要乱讲。”
  “臣遵旨。”王谦赶忙应承道,他就是跟陛下说说,去外面胡说八道,那不是等着被陛下砍头吗?
  在王谦看来,皇帝陛下的思虑当然是正确的,但陛下思虑并不是完全周全的,因为陛下远在京师,不在松江府,对吕宋宝钞的具体运行,了解不是很多,想不到这方面理所当然,所以才走入了一个死胡同里。
  万历黄金宝钞,从来不存在超发问题,因为不用对海外的宝钞进行兑现,海外夷人没有能力让大明兑现。
  夷人有快速帆船吗?有三十六斤火炮吗?有十六万训练有素的水师吗?没有这些,还要让大明兑现宝钞,那是在找死。
  这话很没有道德,所以皇帝不让王谦乱讲,对王谦本人不利。
  王谦和皇帝陛下又沟通了许久,他才俯首告退。
  “这些个读书人啊,满肚子的坏水!”冯保看到王谦离开后,啧啧称奇的说道,能说文臣坏话的时候,冯保绝不说一句话好,但冯保不认为自己说的是坏话。
  这王谦,真的是太坏了,惑乱君心!
  人无信不立,怎么能蛊惑陛下陷于无信的危机中?
  这些事儿,大臣们悄悄做了,不用让陛下知道就是。
  “国姓爷也是个读书人。”朱翊钧翻看着手里的一本奏疏,殷宗信写的《吕宋概要疏》,满篇全都是仁义道德,但朱翊钧看来看去,只看到了吃人两字。
  万历四年,殷正茂推行许民自耕,看起来是汉夷都可以做自耕农,怎么看都对夷人有利。
  但到了万历二十年再看,吕宋的自耕农里,根本没有夷人,撒把种子看天收的夷人,根本种不过精耕细作的汉人,更不用说人力成本更低的种植园了。
  最后这些夷人垦出了荒田,就成了种植园的一部分,所以夷人是实际上的垦荒主力军,但垦出来的田,最终都流向了种植园。
  万历六年,殷正茂再推行政令,铜镇之外,许民自理,就是允许夷人部落自己处理自己的纠纷,这政策看起来更加仁义了,看起来非常的尊重夷人。
  可到了殷正茂离世的时候,铜镇的范围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而且多数都不是攻城略地武力征服,而是这些部落自我消解后,彻底依附到了这些铜祥镇。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完全是因为,大明在吕宋的殖民者其道德下限,超过了本地统治者的上限。
  吕宋的自然禀赋很好,日照时间长、降水充沛、土地肥沃,如果夷人自己统治自己,那岂不是幻想中的乌托邦了?
  但实际执行的结果而言,本地的族长,只会把壮丁打包卖给商贾做夷奴,把女子一批一批的拉到铜镇、汉乡镇做南洋姐,把所得全都用于自己的享乐。
  大明的开拓,让这些本地的统治者,见识到了一个繁华的世界,为了进入这个世界,他们开始大力的向下压榨,而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灭亡彼此,最终全都变成了铜镇、汉乡镇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跟云南这两百年的改土归流就很相似了,很多的土司消失了,变成了黔国公府沐园的一部分,只不过,吕宋因为大明开海的原因,商贸更加发达,这一进程被极大的加速。
  类似的政令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殷正茂的仁政。
  在殷宗信真的做了泗水侯府主人之前,他是不用考虑这些问题的,当殷宗信真的当家的时候,他越琢磨越是觉得不对,但他在奏疏里,自然不会对父亲提出质疑,只是说自己会配合新任巡抚王化吕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