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天朝上国的根本:伐无道(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原来是这样。”李佑恭这才意识到自己年轻了,礼部放任这些杂报不管,别有用心,李佑恭摇头说道:“这些读书人,可真是太坏了。”
  陛下日理万机没有精力,礼部官员专门管这些的衙门口,也没有这种精力?直到陛下说明白,李佑恭才知道,这又是读书人‘宽仁’的具体体现了。
  “这篇文章,倒是写的不错,送到邸报刊发。”朱翊钧将一本杂报拿了出来,自己批注了一番,递给了李佑恭。
  这篇杂报的题目是《心理轻重辩正》,整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不是俗文俗语,引经据典,非常非常的难以看明白,但其实非常有价值。
  心学认为:先进的思想有了先进的制度,先进的制度下,才能发展出先进的生产力;
  而万历维新以来的理学则完全相反,认为:先进的生产力,才能催生出先进的制度,才能诞生先进的思想;
  而这篇文章的笔正,是翰林院的一名翰林,他觉得这种讨论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
  因为历史证明,过于完善的制度,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这代表着心学路线的错误;
  而历史也证明了,先进的生产力,也无法直接催生出先进的制度和思想,所以才会出现考古式科研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
  大明万历开海的造船业,对龙江造船厂进行了完全的考古,甚至从茅坤手中得到了永乐时候的《郑和出使水程》,才解决了牵星过洋术、针图、福船设计制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至万历二十一年,大明还在研究《郑和出使水程》的旧案。
  所以,这位翰林院翰林认为,心学和理学,不应该是对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只有与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文化、思想,才能真正的向前走。
  过于超前的、不符合当下生产力的思想,并不先进;过于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匹配的制度、文化、思想,也不过是昙一现。
  朱翊钧对此非常认同,矛盾说已经逐渐成为了显学,可是阶级论的前三卷,依旧很少有士大夫愿意治学,甚至写出阶级论第四卷的朱翊钧,也从没有公开过第四卷。
  万历维新进程中的大思辩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着。
  万历二十一年腊月,寒风吹过了大明的京师,今年的北方,没有下雪,不仅京城没有下雪,陕西、山西、甘肃、绥远、北直隶等多地,都没有下雪,大明皇帝下旨修省,去了祈年殿为万民祈福。
  皇帝在祈年殿住了足足七天,依旧没有感动上苍,一直到春节,大明京师的天空,依旧笼罩在寒风中,却没有一点点要下雪的征兆。
  整个京堂百官,连上奏疏、去通和宫拜年都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陛下,惹的陛下不快,遭了无妄之灾。
  陛下公正,从来不会迁怒,但这个时候跳出来,就有点讨打了。
  一直到正月初四这天,寒风突然停了两个时辰,天空飘起了小雪,而后小雪变成了大雪,这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深,才算是停下,天空才开始放晴。
  虽然这场雪只存在了三天时间就消融了,但完全足够了,至少把蝗虫卵都冻死了,来年就是普遍干旱,也不会出现蝗灾,那才是寸草不生。
  老天爷似乎变得更加喜怒无常了起来,但天变造成的危害,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至少京师的百姓,没有听闻民乱四起的消息。
  这代表着皇帝陛下要走的路是对的,制止人祸,真的有用。
  随着年前一批劣绅被斩首示众,大明国朝的乡贤缙绅们,突然停下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小动作,毕竟陛下真的会杀头。
  脑袋的确应该长在脖子上,而不是被野狗叼走。
  鸿胪寺四夷馆迎来了一批新的使者,六月份各番夷使者已经离去,但西洋商盟要组建,新的使者来到了大明,这一批使者,主要来自西洋。
  礼部并不打算安排这些使者觐见,因为他们不懂礼仪,需要先学会礼仪,才不会冲撞到陛下本人。
  沙阿买买提可是学了足足一年的汉话,才得以觐见陛下,这些新的番夷使者,也需要学习很久很久的礼仪。
  而教这批夷人使者的正是礼部官员黎牙实、沙阿买买提。
  黎牙实主要负责安哥拉、莫桑比克、果阿总督府的使者,这些人讲拉丁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