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沈鲤的意思是,既然已经远封,就不能亏待。
  按照洪武祖制来,藩王坐镇、卫所驻扎、移民垦荒、填充金山国、基层社学、启蒙教育、王化汉学,这些都要配套,而不是只有藩王坐镇、卫所驻扎这两样。
  “啧啧,大宗伯嫌朕对潞王不够好,不给丁口,不给教师爷,不给社学,不给启蒙教育,大宗伯批评的对。”朱翊钧看完了奏疏,下章户部、礼部拟章程来看,迁民填充、基层社学,都要搞起来。
  现在的金山国,和洪武年间的北方多地,非常类似。
  徐达打到大同府的时候,连个会说汉话的人都找不出来了,汉人不会说话,那还是汉人吗?但这能怪当地汉人数典忘祖吗?大同府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云州,丢了四五百年了。
  冯胜打到甘肃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汉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的胡人,冯胜不得不弃地,放弃了甘肃,班师回朝。
  大明在洪武、永乐年间,多次提议重开西域,最后都不了了之,只能以关西七卫羁縻统治。
  是一整套的明初藩王制度,把一盘散沙的大明,捏合在了一起。
  当下的藩王制度,是藩禁制,而非洪武旧制,从这个层面而言,朱翊钧这个皇兄,的确亏待朱翊镠甚多。
  而且理由也很合适,挖黄金和白银,金山国真的有金山银山,迁徙百姓过去,也不算亏待百姓。
  沈鲤主要是怕骆尚志这个娄虎从金山国回来,朱翊镠这个潞王失去了最大的支撑,金山城、镇夷关、少女银山,再次沦陷敌手。
  潞王殿下有危险,狼狈逃回大明也就算了,万一没逃回来,史笔如铁,历史又如何评价陛下让潞王远赴金山这件事?
  礼部的提议,在为陛下查漏补缺,在维护圣上的身后名。
  “申阁老对大学堂进行改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李佑恭面色犹豫的将奏疏,放到了陛下面前说道:“有很多人反对,理由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大明现在正值用人之际,要是效仿科举制,严出的话,恐怕于国朝大势不利。”
  大明各行各业都缺人,尤其是缺乏经过了教育的高级人才,丁亥学制的目的,就是培养足够多的人才,满足万历维新的需要。
  现在申时行一开口就要搞严出,糊名、誊抄、交叉验卷、封闭贡院的做法,对毕业的学子进行严格考核,这个法子本意是好的,但一旦这么做,就是在阻碍万历维新。
  “说的都有道理。”朱翊钧翻看了数本奏疏,工部尚书曾同亨、工部左侍郎辛自修、兵部左侍郎石星、吏部右侍郎陈有年、刑部左侍郎孙龙等人,就明确反对。
  工部反对,是因为大工鼎建需要地师;
  吏部反对,是因为吏举法,希望这些吏员培养成才,补充越来越缺人的衙门,随着人口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城镇管理的完善,需要的官吏也越来越多;
  刑部反对,是因为各地刑房都缺了学习律法的吏员。
  他们讲的确实有道理,大明各行各样,极度缺乏人才。
  比如大明的舟师,始终供不应求,以前舟师还反对松江海事学堂扩建,现在五个市舶司营造的海事学堂,培养的舟师,仍然不够用。
  比如曾同亨讲,其实大学堂里,根本讲不了什么实际的东西,理论和实践差距极大,在校的教育,也就是个入门,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
  搞严出完全没有必要,到实践中去学习,也是一种积累经验的办法。
  大学堂培养的人才,不是选官,选官当然要严,选官不严,到了地方也是个泥菩萨,自身难保,更别说管理地方了,选官再严格也不为过,大学堂严出,完全没有必要。
  曾同亨当然没有避讳谈及地方乡贤缙绅、势要豪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学堂里镀金的事儿,他觉得这是个权衡利弊的事儿,快速补充各行各业的人才,才是大明的燃眉之急。
  只有人才充足,甚至人才过剩的时候,再搞严出,才是符合历史规律的选择。
  全面分析利弊之后,曾同亨认为申时行在多此一举。
  因为涉及到了申时行本人,申时行只能在奏疏上,贴了空白浮票,没有表达自己的态度,但这也是一种态度,空白浮票表示他看过了,但是不打算改变自己的政令,除非陛下有明确的圣旨。
  申时行在上一本奏疏里,已经把理由说的非常明白了,大学堂还在创立期间,规章制度都在探索的路上,现在做还能做,以后再想做,想都不要想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