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宋易县
  城门口涌入大批躲避战乱的灾民。
  北宋与辽国正式开战,宋师主动发动攻击分三路挺进,东路由曹彬和米信两位大将出兵雄州,中路由田重进率兵攻占飞狐,西路由潘美和杨业出兵雁门。
  最初三路均获克捷,收复各州得地甚丰,后辽国派出大将耶律修戈,于歧沟关大拜北宋东路军,中西两路因此被迫退师,所得之地复陷于辽,名将杨业也于此役阵中身亡,北宋国势大挫,无力再作大规模的北伐。
  易县距离大辽屯兵驻守的歧沟关仅十余里,一旦辽兵举兵挺进恐有失守之虞,是以对沦陷各州前来避祸的灾民严厉搜查盘问,以防止辽国奸细乘机渗入。
  战时严禁暴乱,偷抢拐骗一律处以极刑,并且当场抓到即当场处决,就连小孩老人都不能幸免。灾民有亲可投便投亲,无亲者,好一点的投宿旅店,差一些的就栖身在空屋破庙里。
  夜里施行宵禁,太阳西沉,百姓一律不得用火,当时正值十二腊月,天寒地冻,灾民冻毙惨死异乡之事时有发生,夜里偷火取暖遭官兵发现处以酷刑之事也时有所闻,乱世下,民不聊生岂是一个惨字所能形容。
  然而,易县还是有好人,收容灾民救苦救难,像蔺采蓁就是这样的好人。
  她的父亲蔺孙原是易县的地方官府老爷,然而战事一起,易县由朝廷派兵驻守后,他这个官老爷也算是名存实亡,处处受制于军令。
  但是,就因为父亲曾是地方官爷的缘故,商采蓁才能从官仓取得官粮来救济灾民。
  在战时,官会存放的粮食只能用来支援战地的官兵食用,任何私藏或侵吞都足以罪诛九族,以蔺采蓁一个微不足道的弱女子,胆敢犯大不讳,又何来神通之能?
  原来蔺孙是由科举出身,历经二十年的苦读六次考试,到四十岁才谋得官职娶妻生子,日后年长渐感力不从心,便将地方征烟和上缴国库的繁琐事务交由长女蔺采蓁统筹管理,她因此熟悉易县的官仓地点与存放的粮食数量。
  不虞匮乏的仓粮也才得以保全易县免于战乱,镇守粮仓的官兵多是旧属,他们一向尊敬蔺采蓁,便在暗中偷运少部份的粮食给灾民。
  蔺采蓁将荒废的县府旧园开放给灾民栖身,让老弱妇孺得以温饱不受风寒雨淋,让青年壮汉参与守城工作换取粮食,义举深得灾民之心,但为免官方起疑给蔺采蓁带来危险,关于她的事,灾民一致三缄其口。
  这天气温特别低,一早就有消息传来,说西街的破庙里冻死了许多的灾民,蔺采蓁闻讯赶去却慢了一步,眼睁睁看着士兵将一具具僵硬的尸体抬出庙外集体掩埋,不忍目睹之际,发现一女尸怀里紧抱着婴孩,那孩子尚有气息,但或许是冻坏了、饿坏了,啼声如同小猫垂死前的呜咽。
  县民看见这惨状,除了摇头哀叹老天无情之外,没有人愿意伸手救命,眼睁睁看着士兵抬着女尸连同婴孩要一起掩埋,蔺采蓁实在按捺不住,却被身旁的家丁连伯给制止。
  “大小姐,有官兵在,这事咱们管不得。”连伯压低了音量,就怕触动官兵。
  “可是”
  “大小姐,不要因为一念之仁,反而害了旧园的灾民呀!”连伯劝道,并且说:“莫怪世态炎凉,只恨天不假年,只怨朝廷无能,百姓都自身难保了,又怎会为个婴孩强出头呢!说一句你不中听的话,那婴孩跟着他娘一起去,倒是好的。”
  想到旧园的灾民,蔺采蓁不得不压制自己的冲动。当士兵将女尸扔进坑洞,婴孩的啼哭声随即消失,蔺采蓁鼻头一紧,顿时热泪盈眶。
  连同婴孩共有十七具尸体,士兵费了一番工夫总算掩埋结束,围观的百姓大部份早已离开,等官兵收工撤离,只剩下蔺采蓁和连伯两人。
  她突然扑倒在黄土上,用两手使劲掘土。
  “大小姐,快住手,挖不得啊”连怕惊吓的忙上前阻止,但他年岁已高,心急下竟一个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
  “连伯,要不要紧?”蔺采蓁赶紧扶起连伯,跟着又弯腰掘土。
  “来不及了,大小姐,来不及了。”连伯粗哑的嗓音如同哀呜,为那来不及长大的婴孩一掬清泪。
  蔺采蓁震恸,望着自己沾满黄泥的双手发怔,好半晌不能自己。
  “为什么?”她仰天,痛心沉诉“老天爷,你怎能漠视,怎能允许这种惨事发生?”
  她哭了。
  战乱祸起,生灵涂炭,她看过太多太多的无奈,却从不允许自己哭泣,就连父亲失去官府实权,薪俸减半令全家生活开销吃紧,她也没有绝望或丧气过,但这个不知名婴孩的死却让她悲痛不己。
  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蔺采蓁才会对他施以援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