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捞底膏(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伯脸上那个,没熟。
  而杨老板屁股上这个,已经熟透了。
  熟地、川芎、赤芍、当归......这是合上了四物汤,八珍汤吗?
  然后看到李介宾继续写:
  黄芪、肉桂、陈皮、远志。
  没了?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这是外科病吧,为什么用那么多补气血的药?
  路天正看出来了,这人是疮疡病,有个方子是能对上的,就是内补黄芪汤。
  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治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等症。
  一般中医认为外科痈疽的转归有两条,好的方面就是脓成溃破后脓能排出。
  这个时候用补气养血的药,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正气,更会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排脓跟伤口愈合。
  这有个专业术语称为“托脓”,寓意托毒外出。
  而黄芪作为补气药,《神农本草经》云:“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痫,五痔,鼠瘘。”
  不过按说这内补黄芪汤是用于痈疽溃后,气血皆虚的,这杨老板这疮似乎......火候不到呀。
  如果是一开始遇到李介宾,可能路天正已经提出质疑了,但是跟了李介宾那么久,已经慑于他的权威地位,此时虽然心中有疑惑,但是没有提出来,就看这效果了。
  至于侯伟,以他的水平,现在还看不到这一层变化。
  只是单纯觉得为什么李介宾治疗外科病,为什么不开点清热解毒的药,而是用了那么多补养气血的,里面还有肉桂这样的温里药?难道不热吗?
  李介宾直接将黄芪开了大量,然后方子给了侯伟,侯伟看到方子,不禁问了一句。
  “要开一个月的吗?”
  哥,这似乎不是你的风格吧?之前谁说的开三副就行,慢慢调方的?这不打脸嘛。
  “对,开一个月的。”李介宾看到了侯伟的迷茫。
  这便是初学者的通病,治病是有目的性的,目的性不同,那么做法自然不一样。
  只是单纯看这种做法,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便是毛爷爷说的教条主义。
  不过这些是需要侯伟慢慢去体悟的,现在说了也没用,我们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许多传承千年的智慧跟经验,但是你会发现踏上社会后,大部分该犯的错还是会犯。
  侯伟抱着疑问去抓药了,同时打算晚上网上查一查李介宾这样用药的目的。
  李介宾则是给杨老板讲解注意事项。
  “青椒酸醋,牛羊肉,记着了。”
  “记得了,可以吃吗?”
  “不能吃!这些都是发物东西。”
  “哦哦哦,朱元璋给徐达烤鹅的故事,我懂,一定不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