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颜强《英国足球地理》之四(4 / 5)
“的确如此。在俄国人进来之前,切尔西就是一支很强的球队,现在得到这么多球星,实力更加强大。我祝切尔西好运,不过在我看来,阿森纳比切尔西更危险。阿森纳的球员在一起已经打了很多年,也有夺冠的经验。冠军和其他强队的区别就是,冠军到过巅峰,知道怎样到达巅峰,而其他人还在爬坡。钱能买来最好的球员,可是钱未必能让所有的足球天才融合成整体。”
随意的聊天,只能是这样的泛泛而谈。我很想和他谈谈那本自传,他为什么敢于公然宣称自己是有意去踢伤前曼城中卫霍兰德的腿,以及他对那些坐在包厢里看球的曼联贵族球迷的厌憎,可是即便随和的基恩,也会隐隐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和我接触过的另外几名曼联球星索尔斯沙尔、奥谢、费迪南德和福琼都不同。交谈无法走得更深,如果基恩知道我是一个心存杂念的记者,以他对媒体长久的疑忌,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过能如此近距离地和一位曼联传奇人物交流,也算是与英格兰西北足球的一次难忘的接触了。
从“巴斯比男孩”到“弗格森男孩”,曼联最强大之处,在于其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球员。曼联也会重金购入高水平球员,但是这支球队的骨干一直是“本土魂”。在董方卓试训曼联期间,我得到了一个详细了解曼联青训系统的机会。
和所有曼联青少年球员一样,董方卓在曼联的4周试训期间,也是寄住在一个当地居民家中。第一次去探访董方卓,我就发现在房东的冰箱上,贴着一张曼联俱乐部的公函纸,上面密密麻麻印满了各种条例——这是曼联俱乐部对所有未签署职业球员合同的年轻球员的纪律规章。
董方卓的房东约翰是一个45岁的鲜花商人,死忠的曼联球迷。10年前他在SALE这个离卡林顿基地很近的社区买下了这幢4居室的小楼,就主动加入了曼联青训计划,为曼联的年轻球员提供食宿。约翰专门把球队纪律规章贴在冰箱上,就是要让所有住在他家的年轻球员遵守这些规则。
13条规则十分细致:除非客场比赛或回家探亲,否则每晚必须在10点钟之前回来;每晚10点30分关闭卧室灯光、电视和收音机;10点45分之前必须上床睡觉;未得主人同意,不得进入主人房间;不能带任何女性进入借宿之家;晚上9点以后不能进入曼彻斯特市中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入任何地区的任何夜总会和酒吧;外出必须通知房东;经纪人和前来探亲的家人都不得在借宿之家留宿……
要把13条全部罗列下来,第一感觉就像是军规。这套体系已经有半世纪历史,由巴斯比爵士制订,所有从曼联青训体系中成才的球员,都严格遵守过这些条理,从早年的丹尼斯·劳,到后来的吉格斯、贝克汉姆,只要年轻球员家不在曼彻斯特,他们在签署职业合同之前必须借住在俱乐部指定的当地人家中。
这种借宿体制里,也偶尔会出现一些越轨者,例如巴斯比时代的贝斯特,而巴斯比对于贝斯特相当纵容。吉格斯在这些球迷家庭借宿时,还未签署职业合同,就已经进入了曼联一队,17岁便名满天下。当时曼联队中还有另一名少年天才李·夏普。夏普几乎就是上一个贝克汉姆,外形俊朗,球技惊人,很早就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衬衣品牌。不过夏普私生活糜烂,还常常拉着吉格斯出去鬼混,而弗格森比他的苏格兰前辈对球员要求更加严格。据说1991年春天,有一次夏普拖着吉格斯到两小时车程外的普莱斯顿去参加一个性派对,此事被弗格森得知,老帅亲自驱车赶到普莱斯顿,一手把吉格斯拖回了家。夏普自甘堕落,最终被弗格森卖给了利兹联队,此后一路下坡,到2003年秋天,他只不过30岁,却只能到冰岛一个半职业球队去踢球了。
弗格森对青少年球员管理十分严厉,对成年球员也是如此。基恩就说过“整个曼彻斯特都有阿历克斯的密探”,贝克汉姆也在他的自传《我的立场》里承认“我们的一举一动,老板都无所不知”。基恩还说过一件趣事:有一次朋友和他开玩笑,要他以足球专家的身份去赌球,于是基恩就在一场世界杯外围赛下注1000英镑,没想到全输了。第二天一早,他就被弗格森一通臭骂:“我还不知道你是个赌棍,而且你赌得还那么差劲。”从此以后,基恩再也不敢赌博——原来他下注的立博公司曼彻斯特分公司的总裁就是弗格森的密友!
我回头问约翰,看董方卓遵守纪律情况如何。约翰哈哈一笑:“他可是个乖孩子,比我儿子老实多了。”约翰8岁的儿子是个成龙迷,每天上床之前不练一套中国功夫是不会消停的。
晚上不能到处乱跑,每个早上还得在8点之前起床,8点50分,球队的小巴会开到住家门前,一按喇叭,董方卓就得上车去参加训练。曼联的青年队员在SALE这个区里住了10多人,小巴在小区里转上一圈,载上小伙子们,然后就向卡林顿基地前进了。
董方卓的更衣柜是U19队的更衣室里最靠大门的一个。参加训练,他只要拎着自己的球鞋上小巴就行了。这是一双阿迪达斯的球鞋,已经有些残破了,他每天都细心地擦拭、打油。“得珍惜自己的武器啊。”小伙子说这话时像个老头。
即便是一帮17岁18岁的少年,俱乐部也把一切安排得十分妥当了。走进更衣室,专门的工作人员为每个少年球员拿来一捆衣物,这是用一块大毛巾裹好的,里面有训练服、球袜和护腿板。少年球员们开始换装,有两个小家伙还掏出牙刷先去刷牙——都是贪睡的年龄,小巴开到他们借宿之家的门前时,他们才刚从床上跳下来。
更衣室外笔直的通道指向训练场,换好装的董方卓就要开始训练了。走到室外,初秋的微风,夹杂着丝丝细雨,让卡林顿训练基地空气十分清新。放眼望去,曼联的训练基地共有12块草皮,对于这些草皮的管理方法也相当科学。“我们国内老是把这些草皮用铁丝网什么的分成一块一块的,一队用最好的草皮,二队稍差,梯队用最差的,”小董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这里,草皮之间没有什么相隔的,哪块草皮最好,就安排在哪里训练,其他草皮上,割草机和其他器械在修理草皮,所以训练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草皮问题。”
从早上起床到走上训练场,除了拎上自己的球鞋和换衣,董方卓不用考虑任何其他问题,曼联已经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这样的训练条件,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我没想到训练时一些简单的内容能分解得那么细致,”小董坐在草地上,揩拭着额头的汗珠,“这是第5次训练了,压根没练过体能,除了慢跑,所有活动都是有球的,而且安排得都很有趣,一点都不觉得累。”
和U19以下队一道训练时,是一天两练,上午下午各一个半小时。对抗训练很多,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其他简单的传接球、跑位和放松练习也安排得十分有趣,即便是最简单的“抓老鼠”,都要求队员们不断改变触球和传球方式,按照一脚传球、两脚传球和自由传球轮换。整体训练时间并不长,可密度相当高,内容不断在变化。“根本不会有枯燥单调的感觉,”小董说道,“注意力总会高度集中,因为你一走神就可能跟不上趟,就是分组打对抗比赛时,教练也会让你按照5分钟攻防、3分钟攻防的顺序变化。”这种一张一弛,时攻时守的变化,和正常比赛节奏相同,即便在简单的训练过程中,董方卓也在感受着比赛的脉搏。
对于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的一些简单训练,俱乐部会安排一个身材健美的女教练来指导,效果就更不相同了。这是一个健身教练,带领大家做的就是放松身体,然后再调节身体做出快速反应。董方卓说他来的第3天跟着女教练做了15分钟柔韧性训练,“我没想到她安排的一些动作,能让你把每块腹肌都活动了起来,这么15分钟,我把全身每块肌肉都练到了,今天早上起床,还能感觉到最上面的两块腹肌有点酸。以前可没有这种训练效果。”
即便是曼联一队的球员,如果处于伤病恢复期,都有可能和预备队、U19队打对抗比赛。董方卓来的头两天,训练伙伴中就有福琼这样的成名球员,后面三天一道训练的,有凯伦·理查德森这个上赛季就参加了欧洲冠军杯比赛的曼联新秀。
理查德森一头卷毛,脚下速度非常出色,他的资历和能力,在同龄人当中都是十分出色的,因此在分组对练时,理查德森的个人发挥也更多。其他球员或许不会连续地拿球过人,而理查德森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个人表现的机会。曼联也能容许这么强烈的个人色彩?我有些怀疑,拐弯抹角地去问青年队教练帕克,帕克笑道:“我们并不约束球员的天性,如果吉格斯不再过人了,他还是吉格斯吗?”
在这个庞大的训练基地里,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像董方卓这么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注意,观看他训练的人也不少,主教练弗格森、队长罗伊·基恩和主力中卫里奥·费迪南德都在训练场旁边出现过,不过大家都不会开口评价,一切都在默默的注视中进行着。
这就是曼联的规则,绝不随意臧否人物,一切严格按照球队纪律执行,就像约翰家冰箱上那张纸一般简洁明了。在这种周密的体系之下,年轻队员从小就在曼联独特的青训模式里成长,从做人、自律、训练等各方面一步一步向职业球员的要求迈进。在这个模式里生活了一周的小董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其实除了贝克汉姆,我觉得曼联其他球员,像内维尔、斯科尔斯和巴特,感觉都特别老实,这恐怕是曼联的真正特色吧。”
训练结束,大家回到更衣室里换洗一番,然后就可以回家了。回家的交通工具仍然是那辆小巴,年轻球员是不允许自己开车来训练的。这一天是周末,走到停车坪里,能看到许多中年男女在门口等着,这都是曼联年轻队员的家长们。得不到俱乐部允许,家长平素都不能到借宿之家去探亲,来俱乐部看一眼儿子,成了家长们每个周末的必然活动。
董方卓坐在停车坪旁边的一条长凳上等车,U19以下队守门员汤姆的父亲走了过来,热情地和他搭讪。“你是第一个进入曼联卡林顿基地的中国人。”这位父亲说道。小董特别高兴,可除了“谢谢”以外,别的话他都说不出来了。隔了一会,汤姆也走了出来——一道训练了一周,虽然还不能用语言交流,汤姆和小董已经很亲热了。父亲拉过汤姆说道:“孩子,董说你是一个很烂的守门员。”
汤姆愣了一下,小董傻眼了,不过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玩笑。看着两父子走开,小董说了声:“汤姆是我见过的20岁以下最出色的门将,我觉得他要是去甲A,肯定能直接打上主力。”话才说完,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是曼联的人,只有留在曼联才会快乐。”
这就是曼彻斯特独特的足球地位,也是这个城市的一种缩影。作为兰开谢郡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在英格兰西北地区总有一种鹤立鸡群的形象。这里不同于剑走偏锋的利物浦,曼彻斯特更大更全更英国。因此当1974年英国进行了地方行政改革,重新划分几个大的地区时,兰开谢郡这个传统称呼逐渐被“大曼彻斯特”的概念代替,而利物浦则从兰开谢郡脱离,成为了默西塞德郡的中央城市。“大曼彻斯特”是英国“大伦敦”之外最大的都市地区中心,周边包括了索尔福德、斯托克特港、奥尔德汉姆、博尔顿、罗切戴尔等卫星城,成为了英国最大的都市城区之一。
我无法忘记第一次去曼彻斯特的失落。那是2002年3月2日,为了观看孙继海代表曼城在英甲的首场比赛,我和一位朋友从伦敦出发,开车前往曼彻斯特,四个多小时抵达缅因路。离开伦敦时,骄阳万里,可是接近曼彻斯特,天空云层多变,时而一阵暴雨,时而一片寂静,阳光就像在和这个城市调情一样,时隐时现。
缅因路球场在曼彻斯特城南,越接近球场时,我的失落感越强:飞车经过的,居然是大片大片灰色废弃的大厂房,只要看上一眼,你就知道这些厂房被废弃的时间在2囧0年以上。间或经过的一两个居住区,街道脏乱不堪,污水横流,街头行走的不是印巴人,就是一些衣衫褴褛的黑人,他们大都獐头鼠目,目光闪烁,让人想起了新泽西恐怖的纽沃克城。
这难道就是“世界工厂”?这难道就是那座世界闻名的文化之城、足球之城?那一刻,我真的为尚未谋面的孙继海感到悲哀。
这也是一个古城。中国人在介绍自己传统时,都有些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味道——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乎是所有历史教材必用之词。英国无法使用地大物博,但他们对历史悠久的沾沾自喜,也和中国人一样。 ↑返回顶部↑
随意的聊天,只能是这样的泛泛而谈。我很想和他谈谈那本自传,他为什么敢于公然宣称自己是有意去踢伤前曼城中卫霍兰德的腿,以及他对那些坐在包厢里看球的曼联贵族球迷的厌憎,可是即便随和的基恩,也会隐隐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和我接触过的另外几名曼联球星索尔斯沙尔、奥谢、费迪南德和福琼都不同。交谈无法走得更深,如果基恩知道我是一个心存杂念的记者,以他对媒体长久的疑忌,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过能如此近距离地和一位曼联传奇人物交流,也算是与英格兰西北足球的一次难忘的接触了。
从“巴斯比男孩”到“弗格森男孩”,曼联最强大之处,在于其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球员。曼联也会重金购入高水平球员,但是这支球队的骨干一直是“本土魂”。在董方卓试训曼联期间,我得到了一个详细了解曼联青训系统的机会。
和所有曼联青少年球员一样,董方卓在曼联的4周试训期间,也是寄住在一个当地居民家中。第一次去探访董方卓,我就发现在房东的冰箱上,贴着一张曼联俱乐部的公函纸,上面密密麻麻印满了各种条例——这是曼联俱乐部对所有未签署职业球员合同的年轻球员的纪律规章。
董方卓的房东约翰是一个45岁的鲜花商人,死忠的曼联球迷。10年前他在SALE这个离卡林顿基地很近的社区买下了这幢4居室的小楼,就主动加入了曼联青训计划,为曼联的年轻球员提供食宿。约翰专门把球队纪律规章贴在冰箱上,就是要让所有住在他家的年轻球员遵守这些规则。
13条规则十分细致:除非客场比赛或回家探亲,否则每晚必须在10点钟之前回来;每晚10点30分关闭卧室灯光、电视和收音机;10点45分之前必须上床睡觉;未得主人同意,不得进入主人房间;不能带任何女性进入借宿之家;晚上9点以后不能进入曼彻斯特市中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入任何地区的任何夜总会和酒吧;外出必须通知房东;经纪人和前来探亲的家人都不得在借宿之家留宿……
要把13条全部罗列下来,第一感觉就像是军规。这套体系已经有半世纪历史,由巴斯比爵士制订,所有从曼联青训体系中成才的球员,都严格遵守过这些条理,从早年的丹尼斯·劳,到后来的吉格斯、贝克汉姆,只要年轻球员家不在曼彻斯特,他们在签署职业合同之前必须借住在俱乐部指定的当地人家中。
这种借宿体制里,也偶尔会出现一些越轨者,例如巴斯比时代的贝斯特,而巴斯比对于贝斯特相当纵容。吉格斯在这些球迷家庭借宿时,还未签署职业合同,就已经进入了曼联一队,17岁便名满天下。当时曼联队中还有另一名少年天才李·夏普。夏普几乎就是上一个贝克汉姆,外形俊朗,球技惊人,很早就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衬衣品牌。不过夏普私生活糜烂,还常常拉着吉格斯出去鬼混,而弗格森比他的苏格兰前辈对球员要求更加严格。据说1991年春天,有一次夏普拖着吉格斯到两小时车程外的普莱斯顿去参加一个性派对,此事被弗格森得知,老帅亲自驱车赶到普莱斯顿,一手把吉格斯拖回了家。夏普自甘堕落,最终被弗格森卖给了利兹联队,此后一路下坡,到2003年秋天,他只不过30岁,却只能到冰岛一个半职业球队去踢球了。
弗格森对青少年球员管理十分严厉,对成年球员也是如此。基恩就说过“整个曼彻斯特都有阿历克斯的密探”,贝克汉姆也在他的自传《我的立场》里承认“我们的一举一动,老板都无所不知”。基恩还说过一件趣事:有一次朋友和他开玩笑,要他以足球专家的身份去赌球,于是基恩就在一场世界杯外围赛下注1000英镑,没想到全输了。第二天一早,他就被弗格森一通臭骂:“我还不知道你是个赌棍,而且你赌得还那么差劲。”从此以后,基恩再也不敢赌博——原来他下注的立博公司曼彻斯特分公司的总裁就是弗格森的密友!
我回头问约翰,看董方卓遵守纪律情况如何。约翰哈哈一笑:“他可是个乖孩子,比我儿子老实多了。”约翰8岁的儿子是个成龙迷,每天上床之前不练一套中国功夫是不会消停的。
晚上不能到处乱跑,每个早上还得在8点之前起床,8点50分,球队的小巴会开到住家门前,一按喇叭,董方卓就得上车去参加训练。曼联的青年队员在SALE这个区里住了10多人,小巴在小区里转上一圈,载上小伙子们,然后就向卡林顿基地前进了。
董方卓的更衣柜是U19队的更衣室里最靠大门的一个。参加训练,他只要拎着自己的球鞋上小巴就行了。这是一双阿迪达斯的球鞋,已经有些残破了,他每天都细心地擦拭、打油。“得珍惜自己的武器啊。”小伙子说这话时像个老头。
即便是一帮17岁18岁的少年,俱乐部也把一切安排得十分妥当了。走进更衣室,专门的工作人员为每个少年球员拿来一捆衣物,这是用一块大毛巾裹好的,里面有训练服、球袜和护腿板。少年球员们开始换装,有两个小家伙还掏出牙刷先去刷牙——都是贪睡的年龄,小巴开到他们借宿之家的门前时,他们才刚从床上跳下来。
更衣室外笔直的通道指向训练场,换好装的董方卓就要开始训练了。走到室外,初秋的微风,夹杂着丝丝细雨,让卡林顿训练基地空气十分清新。放眼望去,曼联的训练基地共有12块草皮,对于这些草皮的管理方法也相当科学。“我们国内老是把这些草皮用铁丝网什么的分成一块一块的,一队用最好的草皮,二队稍差,梯队用最差的,”小董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这里,草皮之间没有什么相隔的,哪块草皮最好,就安排在哪里训练,其他草皮上,割草机和其他器械在修理草皮,所以训练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草皮问题。”
从早上起床到走上训练场,除了拎上自己的球鞋和换衣,董方卓不用考虑任何其他问题,曼联已经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这样的训练条件,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我没想到训练时一些简单的内容能分解得那么细致,”小董坐在草地上,揩拭着额头的汗珠,“这是第5次训练了,压根没练过体能,除了慢跑,所有活动都是有球的,而且安排得都很有趣,一点都不觉得累。”
和U19以下队一道训练时,是一天两练,上午下午各一个半小时。对抗训练很多,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其他简单的传接球、跑位和放松练习也安排得十分有趣,即便是最简单的“抓老鼠”,都要求队员们不断改变触球和传球方式,按照一脚传球、两脚传球和自由传球轮换。整体训练时间并不长,可密度相当高,内容不断在变化。“根本不会有枯燥单调的感觉,”小董说道,“注意力总会高度集中,因为你一走神就可能跟不上趟,就是分组打对抗比赛时,教练也会让你按照5分钟攻防、3分钟攻防的顺序变化。”这种一张一弛,时攻时守的变化,和正常比赛节奏相同,即便在简单的训练过程中,董方卓也在感受着比赛的脉搏。
对于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的一些简单训练,俱乐部会安排一个身材健美的女教练来指导,效果就更不相同了。这是一个健身教练,带领大家做的就是放松身体,然后再调节身体做出快速反应。董方卓说他来的第3天跟着女教练做了15分钟柔韧性训练,“我没想到她安排的一些动作,能让你把每块腹肌都活动了起来,这么15分钟,我把全身每块肌肉都练到了,今天早上起床,还能感觉到最上面的两块腹肌有点酸。以前可没有这种训练效果。”
即便是曼联一队的球员,如果处于伤病恢复期,都有可能和预备队、U19队打对抗比赛。董方卓来的头两天,训练伙伴中就有福琼这样的成名球员,后面三天一道训练的,有凯伦·理查德森这个上赛季就参加了欧洲冠军杯比赛的曼联新秀。
理查德森一头卷毛,脚下速度非常出色,他的资历和能力,在同龄人当中都是十分出色的,因此在分组对练时,理查德森的个人发挥也更多。其他球员或许不会连续地拿球过人,而理查德森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个人表现的机会。曼联也能容许这么强烈的个人色彩?我有些怀疑,拐弯抹角地去问青年队教练帕克,帕克笑道:“我们并不约束球员的天性,如果吉格斯不再过人了,他还是吉格斯吗?”
在这个庞大的训练基地里,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像董方卓这么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注意,观看他训练的人也不少,主教练弗格森、队长罗伊·基恩和主力中卫里奥·费迪南德都在训练场旁边出现过,不过大家都不会开口评价,一切都在默默的注视中进行着。
这就是曼联的规则,绝不随意臧否人物,一切严格按照球队纪律执行,就像约翰家冰箱上那张纸一般简洁明了。在这种周密的体系之下,年轻队员从小就在曼联独特的青训模式里成长,从做人、自律、训练等各方面一步一步向职业球员的要求迈进。在这个模式里生活了一周的小董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其实除了贝克汉姆,我觉得曼联其他球员,像内维尔、斯科尔斯和巴特,感觉都特别老实,这恐怕是曼联的真正特色吧。”
训练结束,大家回到更衣室里换洗一番,然后就可以回家了。回家的交通工具仍然是那辆小巴,年轻球员是不允许自己开车来训练的。这一天是周末,走到停车坪里,能看到许多中年男女在门口等着,这都是曼联年轻队员的家长们。得不到俱乐部允许,家长平素都不能到借宿之家去探亲,来俱乐部看一眼儿子,成了家长们每个周末的必然活动。
董方卓坐在停车坪旁边的一条长凳上等车,U19以下队守门员汤姆的父亲走了过来,热情地和他搭讪。“你是第一个进入曼联卡林顿基地的中国人。”这位父亲说道。小董特别高兴,可除了“谢谢”以外,别的话他都说不出来了。隔了一会,汤姆也走了出来——一道训练了一周,虽然还不能用语言交流,汤姆和小董已经很亲热了。父亲拉过汤姆说道:“孩子,董说你是一个很烂的守门员。”
汤姆愣了一下,小董傻眼了,不过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玩笑。看着两父子走开,小董说了声:“汤姆是我见过的20岁以下最出色的门将,我觉得他要是去甲A,肯定能直接打上主力。”话才说完,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是曼联的人,只有留在曼联才会快乐。”
这就是曼彻斯特独特的足球地位,也是这个城市的一种缩影。作为兰开谢郡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在英格兰西北地区总有一种鹤立鸡群的形象。这里不同于剑走偏锋的利物浦,曼彻斯特更大更全更英国。因此当1974年英国进行了地方行政改革,重新划分几个大的地区时,兰开谢郡这个传统称呼逐渐被“大曼彻斯特”的概念代替,而利物浦则从兰开谢郡脱离,成为了默西塞德郡的中央城市。“大曼彻斯特”是英国“大伦敦”之外最大的都市地区中心,周边包括了索尔福德、斯托克特港、奥尔德汉姆、博尔顿、罗切戴尔等卫星城,成为了英国最大的都市城区之一。
我无法忘记第一次去曼彻斯特的失落。那是2002年3月2日,为了观看孙继海代表曼城在英甲的首场比赛,我和一位朋友从伦敦出发,开车前往曼彻斯特,四个多小时抵达缅因路。离开伦敦时,骄阳万里,可是接近曼彻斯特,天空云层多变,时而一阵暴雨,时而一片寂静,阳光就像在和这个城市调情一样,时隐时现。
缅因路球场在曼彻斯特城南,越接近球场时,我的失落感越强:飞车经过的,居然是大片大片灰色废弃的大厂房,只要看上一眼,你就知道这些厂房被废弃的时间在2囧0年以上。间或经过的一两个居住区,街道脏乱不堪,污水横流,街头行走的不是印巴人,就是一些衣衫褴褛的黑人,他们大都獐头鼠目,目光闪烁,让人想起了新泽西恐怖的纽沃克城。
这难道就是“世界工厂”?这难道就是那座世界闻名的文化之城、足球之城?那一刻,我真的为尚未谋面的孙继海感到悲哀。
这也是一个古城。中国人在介绍自己传统时,都有些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味道——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乎是所有历史教材必用之词。英国无法使用地大物博,但他们对历史悠久的沾沾自喜,也和中国人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