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515章 穆桂英(资料篇,慎重订阅)(5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总结以上的政策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着\"汉化\"而进行的,因为萧绰的青少年主要在燕京长大的,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又有契丹族的魄力和气质,因此,她能够认清时代的发展脉搏,站在时代的前列,才有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改革。
  萧绰对辽国内部和外部是了如指掌的。除了农业不发达外,她还意识到其境内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要求独立,比如女真、党项、鞑靼等。外部有高丽这个很强的民族与辽朝为敌;南部的宋朝时刻都有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为此她制定了安边、抚内、整顿兵马、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政策。
  为了麻痹宋朝皇帝,萧绰故意散布谣言,指出东方的高丽才是辽朝的主要敌人,而宋朝是辽的朋友,并故意把军队调到了高丽地区,为她的内部改革和增强国力准备了时间。她任命大将耶律抹只留守东京(今辽阳),加强东京的战备工作。统和三年(985),萧绰下令征伐高丽,这个举动吓坏了高丽国,同时麻痹了宋朝,实在是一箭双雕。但是实际上辽军根本就是按兵不动的。不久以后,萧绰便以地势低洼为由而取消了这次作战动员。
  为了防止宋朝的随时进攻,萧绰主动提出与西夏和好,以此来减轻辽西部的压力,并且还不时与宋通商,规定凡是向辽朝提供粮食、铁器等物资的一概免税,此举意在为辽朝做战争准备。同时,大量从山西和河北一带购进粮食,在自己的大后方(今辽宁北镇)大量铸造兵器和军械等战争器材。萧绰时刻警惕着宋朝的进攻,她的主要的目的不过是在威慑各个小民族的基础上,全力的为进攻宋朝做准备,以便维持她的统治。
  4.巅峰时刻萧绰的军事天才令人叹服,澶渊之战无疑是她军事才能的完整展现。萧绰生长在一个战乱的环境里,当时北宋和辽进行了连年的战争。作为契丹族的女子,她也能征善战,披挂上阵,竟然和男儿一样,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再加上在辅佐景宗的过程中前前后后也参加了不少的战役,从燕云十六州打到金沙滩,在战争中不断得到锻炼,最终成为在政治、军事上精通的政治家。虽然萧绰在朝廷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她人生的巅峰时刻主要是在军事上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次大的事件上:燕云之战和之后签订的澶渊之盟。
  燕云之战主要是围绕着燕云十六州而引起的。燕云十六州本来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后来由于后唐的驸马石敬瑭为了满足称帝的需要,把它割给了契丹,以此作为支持他称帝的资本。燕云十六州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还因为它地势比较险要,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因此成为了北宋和辽的必争之地。在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心目中,只有把燕云十六州夺回来才算完成了统一大业。宋太祖时本想给辽朝一些巨款来赎回,但终究没能完成便死去。宋太宗时,他在辽乾亨元年(979)打败北汉之后,趁着士兵士气大振,再加上当时辽景宗病逝,在统和四年(986)开始了对辽大规模的进攻。北宋分三路进攻辽朝,辽的易州、涿州这些地方的守将都打开城门投降。之后,宋军又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宋太宗自己驻扎在南京城南作为本部,分兵遣将,防御东南的辽军,攻击西北。辽的五院详稳奚底、统军使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与宋军在沙河作战,最终以辽军的失利而告终。后来,蓟和顺二个州又投降。战争初期,宋军略微占着优势。虽然辽在南京的守军人数不多,但是留守韩德让率领军民奋力保卫,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幸亏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将五院、六院援军及时的赶到,他们左右夹击宋军,奋勇抗战,最终在高粱河大败宋兵,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而此时宋军的内部发生军事政变,太宗仓促撤军。为了防止辽军的追逐,他最后不得不坐驴车仓惶而逃,这就是高粱河之战,也称围城之役。
  这次失败给宋军一个很大的打击,在太宗心里也留下了很大的阴影。统和四年(986),辽景宗死后,太宗听信谗言,认为现在辽朝政局不稳,孤儿寡母,又开始了对辽的进攻,曾经有人提议要求太宗亲自上阵,但是高粱河战役失败的阴影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之后他就顺水推舟,任命曹彬、崔彦为东路军统帅进攻高阳关,潘美、杨业为西路军统帅,向东推进。中路由田重进率领,从飞狐来攻击蔚州。此时,萧太后、辽圣宗也亲自赶往督战,辽朝的军队也分三路迎战。萧太后并调回了正在东方征讨女真族的耶律斜轸,命令他率辽西路军抗击宋军的中、西路军的进攻。双方初次交锋后各有胜败。但是到了四月份之后,战争的局势开始逐步向有利于辽朝这一方发展。五月,双方在歧沟关展开决战。宋军由于粮草不足,士气大落,加之天气炎热,所以被耶律休哥牵制得喘不过气来,且萧太后亲自迎战,终能大败曹彬的主力军十万余人,还俘获了号称宋朝无敌手的猛将\"杨无敌\"杨业。后来,杨业绝食而死。由于东路军是主力军,它的溃败直接导致了整个宋军的全线溃败。宋军士气大落,从此,宋朝改变了对辽朝的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使得宋朝由主动变为被动,而辽朝则更加主动,这为后来\"澶渊之盟\"辽朝大肆向宋朝提出许多不平等条件埋下了祸根。
  地处中原的北宋王朝经过了高梁河战役和歧沟关之战之后,对燕云十六州不报任何幻想了。但野一t2,勃勃的萧太后和儿子辽圣宗正策划着另一场大规模的振兴大辽的讨伐战争,决定与大宋决一雌雄。景德六年(1004),萧绰和儿子辽圣宗打着收复失地的名号来进攻宋朝,以完成它的大事业。辽太后挂帅亲征,率领着二十万大军直冲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宋朝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这使得整个北宋陷入了恐慌之中。有的大臣主张求和,有的已经惊恐万分,无从下手,主张迁都来逃避灾难。在这之中,只有宰相寇准孤注一掷,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督师,与辽朝决斗。此时,宋朝军民听说皇帝亲自督战,于是军心大涨,人人奋勇争先,参军保卫国土,而当时宋朝还兵强马壮,百姓都支持国家的战斗,宋朝还没有出现没落、灭亡的迹象,只是宋朝的皇帝比较无能、懦弱罢了。而此时的辽朝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大将萧挞凛被射身亡,整个辽军被这种气氛笼罩着,士气大落,给辽的军事和谈判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与宋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以前的战争辽胜多于负,宋朝一直软弱无力,疲于抵抗,所以此时的势均力敌也是暂时的。这时双方进入了对峙的状态。这种情况为双方的和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由于辽国在成功地挫败了北宋对辽的进攻之后,虽然开始频繁出兵北宋,但却不是想南下统一中原;而北宋经过几次大的失败后,在辽国的步步进*之下,始终处于消极防守、无意反攻的境地。统和十五年(997),宋真宗继承皇位,北宋王朝内外主张妥协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主和派的影响下,虽然有寇准力主抵抗,但宋真宗仍旧继承了太宗后期的防守政策,从而导致了澶渊之盟的产生。
  宋朝在得知萧绰主动提出\"和谈\"的要求之后,急切希望辽军赶快撤走,所以宋真宗不惜一切代价与辽和谈。
  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前,宋辽以经有过几次和谈了。但是这种和谈过程却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宋派出了曹利用与萧绰和韩德让进行谈判,由于辽朝提出了要求割地的无理请求和辽对宋朝派出的使者曹利用的轻视和不尊导致了第一次和谈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经过多次的协商,和谈才得以继续进行,最后双方签订了誓书,即\"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朝退兵,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不越雷池一步,两地人民不得互相侵犯,对方不得收容对方的盗贼逃犯;两朝城池依旧,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在边境开设互市贸易等,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对双方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萧绰最后一次与真宗督师、寇准力战的战役是她早就策划好的,因为当时辽军士气大落,再打下去势必对辽军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她借着此时宋朝内部要求主和的潮流放弃战争要求和谈,结果也证明了她的正确性,虽然此次协议名义上双方是平等的,但是辽朝却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每年宋要向辽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两,简直就是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绰在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她的军事天才大部分都体现在这场战争上。从此以后,辽宋几十年相安无事,几十年的战争就这样容易的给解决了,双方的农民也有多余的空闲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曾经评价她说:\"宋人(指宋太宗之流)不懂军事,非契丹的敌手。契丹善于使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宋人总不省。宋太宗无能,屡战屡败。\"他作为军事家对萧绰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萧绰独特的军事才能。
  萧绰曾经侍奉景宗十三年,景宗死后又辅佐儿子圣宗二十七年。她在位的这几十年,不仅采取了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还解决了悬而未决的战争问题。虽然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她统治时期有过骨肉相残的事情。她的姐姐因拥兵阴谋篡权被关进狱中赐死,党羽被活埋;她的小女延寿奴的丈夫东京留守萧悖野的弟弟萧恒德因为延寿奴被鹿角触死而陪葬;二姐因为想毒害萧太后被杀掉,《契丹国志·景宗萧皇后传》里有记载:太后所居宫殿叫\"文化殿\",\"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但作为契丹的一位有作为的女统治者,她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