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独断(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晨雾微起,天色方亮,紫金城已从夜梦中醒来。
  历代清帝均是勤政之人,三百多年来,不论是年迈的康熙,还是幼小的同治、光绪,不论是炎热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季,早朝几乎没断过,除非皇上出京巡狩,或者重病卧床,从这方面讲,清帝治国之勤远超历朝历代。
  今晨的中和殿,文武大臣抖擞精神,鱼贯步入中和殿,太监却前来宣旨:早朝暂缓,宣翁同和、礼亲王世铎、李鸿藻、额勒和布、张之万到上书房。
  除了帝师翁同和,其余四位都是在京的军机大臣,群臣愕然,莫非又出了大事,皇上难以决断,私下里垂询?
  不谈朝堂上的议论,惊疑不定的五大臣,在首领太监的带领下,到了上书房,齐刷刷的跪拜:“我皇万岁万万岁。”
  光绪端坐龙案后,微一抬手:“众卿平生,赐坐,赐茶。”
  五大臣都是糟老头子,年纪最大的是张之万,竟有八十三岁的高龄,光绪一向尊敬有加。
  “谢主龙恩。”五位老臣不明原由,忐忑不安,起身后偷窥光绪,见皇上不仅没有怒气,反而笑容满面,心中落下一块石头,看来不是什么坏消息。
  太监搬来软凳,敬上御茶,五大臣道了声谢,只敢坐半个屁股。
  太监从龙案上捧起一本奏折,递给五大臣传阅。
  元山大捷!
  奏折由徐用仪亲自草拟,将元山之战夸了一通,对于成龙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向光绪大力推荐,甚至于上升到“于宣抚使在朝,倭寇闻风丧胆,朝鲜大局可为”的高度。
  五大臣先是一愣,随即个个笑逐颜开,齐声贺道:“恭喜皇上,我大清连战皆捷,此乃祥瑞之兆。”
  得到倭寇准备登陆元山的消息后,军机处一直在提心吊胆。
  姚二胜仅一百多人,守住元山的可能性极小,但李鸿章特意来报,守卫平壤最为重要,盛军、毅军不宜分兵,令丰阿升部火速援驰。
  大家都是聪明人,对李合肥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丰阿升部最起码需要半个月,赶不上倭寇的速度,大家却无可奈何,李鸿章的话也说得冠冕堂皇,很难反驳,只好听天由命。
  不料于成龙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少胜多,全歼倭寇舰队,如此辉煌的战绩,就连最保守的礼亲王世铎也赞不绝口:“于宣抚使以区区五百马营,连战强敌,四战皆胜,打出了我大清的威风,真乃倭寇的克星。”
  作为坚定的主和派,张之万同样叹服:“于宣抚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乃我大清之福,也是皇上的福将。”
  一次胜利可以说是运气,二胜也能归于碰巧,现在却是三胜、四胜,一次比一次惊险,一次比一次畅快淋漓,只能有一个解释,那位于成龙是个天才、货真价实的名将。
  光绪心情最为舒畅,笑眯眯的说道:“众位爱卿,前几日黑鹰谷之战,朕没有赐予于宣抚使应有的赏赐,心中甚是不安,接到元山战报,朕思来想去,朝鲜战局事关国运,如此良将岂能不予重用?”手一摆,示意秉笔太监:“传旨,于成龙功勋卓著,升游击将军,赏黄马褂一件。”
  连升两级?
  五大臣面面相觑,神色不一。
  皆知光绪偏爱于成龙,早就想升他的官,没想到如此大方,由丛四品直接跳到丛三品。
  这可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从中级到高级军官惊险的一跳,勉强有资格称将军。
  礼亲王世铎看了看张之万,两人分别苦笑,上次廷议,光绪的意见被翁同和借机劝回,可惜弄巧成拙,年轻人啊,逆反心理太强。
  其实,翁同和并非排斥于成龙,而是担心升官太快,必然骄横,也树大遭风,惹人眼红,日后必有不测之祸,此外,得知于成龙的底细后,心里也有点不舒服。
  难得一次独断乾纲,光绪皇帝很满意自己的小伎俩:“诸位爱卿,历朝历代不缺贤才,缺的是明君,良将弃之如履者,乃亡国之兆,朕自认不是昏君,我大清要重现辉煌,就应该大胆启用贤臣良将,贬拆、远离小人……来人啊,立即向平壤传旨。”
  不等众臣反应过来,太监一声应诺,小跑出殿,直奔电报局。
  君无戏言,光绪先下手为强,连圣旨也提前草拟好了。
  翁同和正想劝阻,屁股刚离座,闻言皱眉,又苦笑坐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