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像不像阵营分割(2 / 4)
约阿希姆直起身,整理了一下领带,语气重新变得平静,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坚定:
“墨西哥不会停止支持巴西总统,因为我们知道,今天我们退一步,明天就会有更多孩子死在毒贩的枪下。你们可以联合起来绞杀我们,可以用照片和舆论骂我们是暴君,但只要还有一个毒贩在用孩子当武器,我们的子弹,就不会停下!”
过了很久,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才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鑑於各方分歧较大,本次会议暂时休会……”
约阿希姆没有听后面的话,他拿出手机,给卡萨雷发了一条信息:“安理会辩论结束,欧盟暂时没有实质性动作,但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手机很快传来回復,只有一个字:“好”
一个多小时后。
联合国会议厅的玻璃门刚一推开,闪光灯便如骤雨般亮起,记者们拥挤在大理石走廊里,话筒和录音笔像密集的芦苇般伸向刚走出会场的代表们。
法国代表皮埃尔勒梅尔被围在最中间,他理了理西装下摆,对著镜头露出沉痛的表情,手指还在无意识地摩挲著口袋里那张罗西尼亚贫民窟的照片。
“我们坚决反对用暴力解决毒品问题。”
皮埃尔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走廊,巴黎口音的尖锐在镜头前多了几分刻意的悲悯,“三百公斤古柯硷需要打击,但不能以埋在废墟里的婴儿为代价!某些国家所谓的铁腕,本质上是对生命权的漠视,欧盟十五国將持续关注巴西民眾的诉求,和平谈判才是唯一出路。”
英国代表戴维卡梅伦紧隨其后,他接过记者递来的矿泉水,拧开瓶盖却没喝,只是举著瓶子强调:
“我们从未否认禁毒的必要性,但精准打击和无差別强攻有本质区別,里宾特洛甫先生无法证明每具废墟下的尸体都与毒品有关,这种模糊的有罪推定,只会让更多无辜者沦为牺牲品。”
他顿了顿,目光有意无意扫向远处的拉美代表们,“欧盟將考虑通过人道主义决议,要求巴西暂停军事行动,优先保障平民安全。”
义大利代表则站在落地窗边,对著摄像机镜头展示著一迭签名纸:“这是巴西民眾的联名请愿书,已有超过十万人签名。他们要的不是迫击炮,是能让孩子安全回家的街道。墨西哥在背后推动暴力升级,无疑是在点燃拉美的火药桶,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施压,阻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走廊另一头,约阿希姆靠在廊柱上,看著被记者簇拥的欧洲代表们,指尖夹著的香菸燃到了滤嘴也没抽几口。
巴西代表卡洛斯阿尔维斯走到他身边,指了指屏幕上正在直播的皮埃尔採访,语气带著压抑的怒火:“他们只字不提毒贩用平民当人盾,操!?”
“习惯就好。”
约阿希姆掐灭菸头,扔进旁边的垃圾桶,“三年前墨西哥禁毒时,他们也是这么骂我们的。”
“那时候他们恨不得出兵墨西哥去帮助毒贩,但事实证明,正义永远站在我怕们这边。”
“这些人…为了利益,都寧愿说毒贩是善良的,你看著吧,也许要不了多久,就有一帮人要为毒贩开始洗白了!”
果然如他所言。
联合国会议休会的第三天,欧洲大陆的早报摊前挤满了驻足的市民。
《巴黎时报》头版用加粗黑体印著“贫民窟里的“老实人”,配图是个穿著洗得发白衬衫的中年男人,他低头坐在破旧的木椅上,身后墙壁上掛著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少年穿著校服,女孩扎著羊角辫,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手里攥著褪色的十字架。
文章里,记者“深度採访”了这位名叫阿曼多的毒贩邻居。
“他从来不大声说话,每天早上都会帮隔壁的老太太提水,”邻居在文中声泪俱下,“他妹妹有先天性心臟病,父亲的腿是去年在工地摔断的,家里连麵包都买不起,不贩毒怎么活?那些警察衝进来的时候,他还在给母亲熬药,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
“我们都是老实人啊!”
几乎同时,英国《每日电讯报》推出了专题报导《枪口下的“无辜者”:罗西尼亚贫民窟的生存真相》,记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毒贩“罗尼·马龙”的日常:“他会给贫民窟的孩子分果,会帮商贩看摊子,甚至在暴雨天把流浪狗抱进自己的小屋,那些被搜出的古柯硷,他说只是帮“朋友”暂时存放,他根本不知道那东西会害死人。”
报导结尾,记者还附上了罗尼·马龙妹妹的手写书信,歪歪扭扭的字跡里满是哀求:“求求你们放过我哥哥,他是为了养活我们才做错事的。”
这些“悲情故事”像病毒一样在欧洲媒体间蔓延。
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了毒贩家属在贫民窟外举著“还我亲人”標语的照片,义大利《晚邮报》则拋出“禁毒不该以毁灭家庭为代价”的评论,字里行间都在暗示:毒贩的恶,源於贫穷与无奈;而墨西哥和巴西的“铁腕”,才是破坏人权的根源。 ↑返回顶部↑
“墨西哥不会停止支持巴西总统,因为我们知道,今天我们退一步,明天就会有更多孩子死在毒贩的枪下。你们可以联合起来绞杀我们,可以用照片和舆论骂我们是暴君,但只要还有一个毒贩在用孩子当武器,我们的子弹,就不会停下!”
过了很久,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才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鑑於各方分歧较大,本次会议暂时休会……”
约阿希姆没有听后面的话,他拿出手机,给卡萨雷发了一条信息:“安理会辩论结束,欧盟暂时没有实质性动作,但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手机很快传来回復,只有一个字:“好”
一个多小时后。
联合国会议厅的玻璃门刚一推开,闪光灯便如骤雨般亮起,记者们拥挤在大理石走廊里,话筒和录音笔像密集的芦苇般伸向刚走出会场的代表们。
法国代表皮埃尔勒梅尔被围在最中间,他理了理西装下摆,对著镜头露出沉痛的表情,手指还在无意识地摩挲著口袋里那张罗西尼亚贫民窟的照片。
“我们坚决反对用暴力解决毒品问题。”
皮埃尔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走廊,巴黎口音的尖锐在镜头前多了几分刻意的悲悯,“三百公斤古柯硷需要打击,但不能以埋在废墟里的婴儿为代价!某些国家所谓的铁腕,本质上是对生命权的漠视,欧盟十五国將持续关注巴西民眾的诉求,和平谈判才是唯一出路。”
英国代表戴维卡梅伦紧隨其后,他接过记者递来的矿泉水,拧开瓶盖却没喝,只是举著瓶子强调:
“我们从未否认禁毒的必要性,但精准打击和无差別强攻有本质区別,里宾特洛甫先生无法证明每具废墟下的尸体都与毒品有关,这种模糊的有罪推定,只会让更多无辜者沦为牺牲品。”
他顿了顿,目光有意无意扫向远处的拉美代表们,“欧盟將考虑通过人道主义决议,要求巴西暂停军事行动,优先保障平民安全。”
义大利代表则站在落地窗边,对著摄像机镜头展示著一迭签名纸:“这是巴西民眾的联名请愿书,已有超过十万人签名。他们要的不是迫击炮,是能让孩子安全回家的街道。墨西哥在背后推动暴力升级,无疑是在点燃拉美的火药桶,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施压,阻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走廊另一头,约阿希姆靠在廊柱上,看著被记者簇拥的欧洲代表们,指尖夹著的香菸燃到了滤嘴也没抽几口。
巴西代表卡洛斯阿尔维斯走到他身边,指了指屏幕上正在直播的皮埃尔採访,语气带著压抑的怒火:“他们只字不提毒贩用平民当人盾,操!?”
“习惯就好。”
约阿希姆掐灭菸头,扔进旁边的垃圾桶,“三年前墨西哥禁毒时,他们也是这么骂我们的。”
“那时候他们恨不得出兵墨西哥去帮助毒贩,但事实证明,正义永远站在我怕们这边。”
“这些人…为了利益,都寧愿说毒贩是善良的,你看著吧,也许要不了多久,就有一帮人要为毒贩开始洗白了!”
果然如他所言。
联合国会议休会的第三天,欧洲大陆的早报摊前挤满了驻足的市民。
《巴黎时报》头版用加粗黑体印著“贫民窟里的“老实人”,配图是个穿著洗得发白衬衫的中年男人,他低头坐在破旧的木椅上,身后墙壁上掛著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少年穿著校服,女孩扎著羊角辫,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手里攥著褪色的十字架。
文章里,记者“深度採访”了这位名叫阿曼多的毒贩邻居。
“他从来不大声说话,每天早上都会帮隔壁的老太太提水,”邻居在文中声泪俱下,“他妹妹有先天性心臟病,父亲的腿是去年在工地摔断的,家里连麵包都买不起,不贩毒怎么活?那些警察衝进来的时候,他还在给母亲熬药,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
“我们都是老实人啊!”
几乎同时,英国《每日电讯报》推出了专题报导《枪口下的“无辜者”:罗西尼亚贫民窟的生存真相》,记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毒贩“罗尼·马龙”的日常:“他会给贫民窟的孩子分果,会帮商贩看摊子,甚至在暴雨天把流浪狗抱进自己的小屋,那些被搜出的古柯硷,他说只是帮“朋友”暂时存放,他根本不知道那东西会害死人。”
报导结尾,记者还附上了罗尼·马龙妹妹的手写书信,歪歪扭扭的字跡里满是哀求:“求求你们放过我哥哥,他是为了养活我们才做错事的。”
这些“悲情故事”像病毒一样在欧洲媒体间蔓延。
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了毒贩家属在贫民窟外举著“还我亲人”標语的照片,义大利《晚邮报》则拋出“禁毒不该以毁灭家庭为代价”的评论,字里行间都在暗示:毒贩的恶,源於贫穷与无奈;而墨西哥和巴西的“铁腕”,才是破坏人权的根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