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都说多少次了,话别太密吧。(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尖锐、恐惧、此起彼伏的尖叫声猛地爆发出来,取代了之前的欢呼。
  人群瞬间陷入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奔逃,互相推搡、踩踏,椅子被撞倒,标语牌散落一地。
  “枪击!有枪手!”
  “伊兰!伊兰倒下了!”
  “保护议员!保护救护车!”
  这话都说的稀里糊涂了。
  保镖和现场安保人员这才反应过来,惊骇欲绝地冲向倒地的巴拉克,同时拔出手枪,紧张地环顾四周,试图寻找枪手的位置,但混乱的人群让一切努力都显得徒劳。
  记者们则在短暂的震惊后,更加疯狂地将镜头对准了演讲台,对准了那个倒在血泊中、曾经意气风发此刻却生命急速流逝的政治人物。
  闪光灯如同癫狂的癫痫患者,将他濒死的惨状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救护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尖锐地嘶鸣着,与现场的哭喊声、尖叫声混合在一起,谱写成了一曲血腥而讽刺的交响乐。
  几分钟前,他还在这里高声谴责地球另一端的暴力,承诺要将施暴者绳之以法。
  几分钟后,他自身却成为了政治暴力最直接、最血腥的牺牲品,倒在了自己国家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象征着他信念的国旗。
  伊兰·巴拉克议员在竞选集会上被当众枪杀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
  他的死讯迅速占据了各国报纸的头版头条,其冲击力甚至一度压过了对墨西哥米却肯州事件的持续报道。
  《以色列强硬派议员血染演讲台!》《自由之声的陨落:巴拉克的最后一吼》《政治暴力阴影笼罩特拉维夫》……各种触目惊心的标题配以巴拉克倒在血泊中的高清照片,在全球范围内疯狂传播。
  巴拉克本人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其激进的自由主义立场、对国内右翼政策的猛烈抨击以及对国际事务的频繁发声而闻名。
  爱戴他的人视他为不畏强权的道德灯塔,厌恶他的人则认为他是个夸夸其谈、博取眼球的投机政客。如今,他的死,尤其是这种极具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死法,将他生前的争议性放大了无数倍。
  几乎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一种指向性极其明确的猜测就开始在舆论场中发酵、蔓延。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都不约而同地、或明或暗地将巴拉克之死与他在遇刺前几分钟那番针对维克托的激烈抨击联系起来。
  《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标题极具引导性:《是巧合还是报复?巴拉克誓言将墨西哥强人送上法庭后喋血街头》。
  bbc的专题报道中,主持人与特邀“分析人士”对话:“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巴拉克议员的死亡,是对他敢于直言、挑战某些无法无天政权的一种残酷报复。这无疑向所有试图批评维克托政权的人发出了一个恐怖的信号。”
  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福尔摩斯”。有人“分析”枪手使用的子弹型号“疑似”与墨西哥军方某种装备吻合,有人“挖出”所谓墨西哥情报机构在以色列活动的“黑历史”,更有人直接将维克托的头像p成了幕后黑手的模样,配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种“维克托暗杀论”虽然缺乏任何实质证据,但其叙事简单、刺激,符合许多人对于“强人必定睚眦必报”的想象,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市场。
  就好像…
  很多仇富的人认为所有富豪都是为富不仁,所有官员都是吃白食一样,不管对不对,就是不爽。
  一时间,维克托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从一个在国内推行铁腕政策的争议领袖,进一步恶化。
  墨西哥城,国家宫。
  维克托的办公室内,气氛略显凝重。
  一份以色列的报纸被随意地丢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头版正是巴拉克遇刺的大幅照片,旁边配着耸动的标题:《大庭广众抨击维克托,知名议员旋即死于非命!幕后黑手呼之欲出?》
  维克托靠在椅背上,手指间夹着一支缓缓燃烧的香烟,目光扫过那份报纸。
  “手段真low。”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