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又要干起来了?(3 / 4)
“美利坚的脊梁不能在这里折断,我们绝不能在自己的故土上,沦为自己曾经怜悯和援助对象的附庸,是时候清醒了,是时候停止内耗和无谓的争吵,是时候重新拾起我们祖先的勇气与决心,告诉维克托,也告诉全世界:操他x,到此为止了!”
这篇社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全美,特别是在政治精英、退伍军人团体和保守派民众中,激起了巨大的共鸣和反响。
“不能再退了!”、“保卫缅因!保卫美利坚!”、“懦弱的政府必须下台!”之类的呼声开始在街头巷尾、电视访谈和广播热线中频繁出现。
然而,就在这股爱国热情在美国本土高涨的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隔岸观火的各国媒体,却带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复杂心态,对这篇社论和美国当下的窘境,发出了毫不留情的嘲讽和拆台。
反正,我们距离墨西哥很远。
英国销量最大的小报《太阳报》在第三版用了一个极其戏谑的标题:
《亲爱的美国表亲,别慌着‘回来’,我们这儿没地方!》
“看到我们大洋彼岸的表亲们在讨论‘回到英国’的可能性,我们受宠若惊,但恐怕不得不遗憾地表示:客房已满,众所周知,我们只是一个拥挤的小岛,恐怕难以容纳数亿怀抱着‘故土’情怀的美国公民。更何况,根据历史记载,当初离开的那些人,大多是追求宗教自由、逃避政治迫害或者,嗯,简单来说,是些不太安分的‘开拓者’,我们由衷建议,与其考虑‘回归’,不如认真思考如何守住你们现在拥有的广袤土地,毕竟,从面积上来说,那可比我们整个欧洲大多了。”
而法国的《世界报》就更厉害了。
“北美大陆的‘故土’,从严格意义上说,属于印第安原住民…”
这些来自欧洲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很快被互联网转载,也被美国国内一些自由派媒体引用,如同一盆盆冷水,浇在了那些热血上涌的美国鹰派头上。
“看看!欧洲人都在看我们的笑话!”
“他们根本不懂我们的痛苦和决心!”
“这群忘恩负义的家伙,没有我们,他们早就被纳x或者苏联统治了!”
愤怒、羞耻、无力感……各种情绪在美国社会内部交织、碰撞、发酵。
小布殊把自己关在椭圆形办公室里,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危机报告和媒体摘要,那篇《我们还将失去多少故土?》的社论和《太阳报》的嘲讽文章并排放在一起,显得无比刺眼。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下面添柴的,不仅有敌人,有蠢蠢欲动的国内政敌,有愤怒的民众,还有隔海观火的“老朋友”。
“故土……故土……”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到极点的笑容,“谁又还记得,这片土地最初的样子呢?”
“灯塔早就不是灯塔了。”
……
就在全美掀起爱国狂潮之际,缅因州境内的暴力风暴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一种“本土主义”情绪和“法不责众”的癫狂中,走向了更加骇人听闻的深渊。
其实,可以参考一下越南,那时候…啧啧啧。
奥古斯塔市,一处相对偏僻但仍有墨西哥裔家庭居住的街区。
几名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正在冒险拍摄记录混乱的街景,远处墨西哥舰队的炮击声隐约可闻,更刺激着地面上暴徒们的神经。
突然,一群大约七八名手持棍棒喝得醉醺醺的白人暴徒,撞开了一栋小平房的木门,他们骂骂咧咧地从里面拖出来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几岁的墨西哥裔女孩玛利亚,女孩穿着居家的普通t恤和牛仔裤,脸上毫无血色,惊恐的哭喊声被暴徒们的狂笑和咒骂淹没。
“嘿!看我们找到了什么?一个躲起来的小墨西哥老鼠!”一个戴着棒球帽的暴徒用力揪着女孩的头发。
“放开我!求求你们!”女孩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哀求着,挣扎着,但徒劳无功。
“伙计们,让我们来教教她,什么是真正的‘美国欢迎仪式’!”另一个穿着背心、露出大片纹身的壮汉开始撕扯女孩的衣服。
周围的记者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了这令人发指的一幕。
女记者莎拉·琼斯看到女孩那绝望的眼神,一股热血涌上头,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针对无辜平民的暴行,尤其是当国家的敌人正陈兵海外之时。 ↑返回顶部↑
这篇社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全美,特别是在政治精英、退伍军人团体和保守派民众中,激起了巨大的共鸣和反响。
“不能再退了!”、“保卫缅因!保卫美利坚!”、“懦弱的政府必须下台!”之类的呼声开始在街头巷尾、电视访谈和广播热线中频繁出现。
然而,就在这股爱国热情在美国本土高涨的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隔岸观火的各国媒体,却带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复杂心态,对这篇社论和美国当下的窘境,发出了毫不留情的嘲讽和拆台。
反正,我们距离墨西哥很远。
英国销量最大的小报《太阳报》在第三版用了一个极其戏谑的标题:
《亲爱的美国表亲,别慌着‘回来’,我们这儿没地方!》
“看到我们大洋彼岸的表亲们在讨论‘回到英国’的可能性,我们受宠若惊,但恐怕不得不遗憾地表示:客房已满,众所周知,我们只是一个拥挤的小岛,恐怕难以容纳数亿怀抱着‘故土’情怀的美国公民。更何况,根据历史记载,当初离开的那些人,大多是追求宗教自由、逃避政治迫害或者,嗯,简单来说,是些不太安分的‘开拓者’,我们由衷建议,与其考虑‘回归’,不如认真思考如何守住你们现在拥有的广袤土地,毕竟,从面积上来说,那可比我们整个欧洲大多了。”
而法国的《世界报》就更厉害了。
“北美大陆的‘故土’,从严格意义上说,属于印第安原住民…”
这些来自欧洲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很快被互联网转载,也被美国国内一些自由派媒体引用,如同一盆盆冷水,浇在了那些热血上涌的美国鹰派头上。
“看看!欧洲人都在看我们的笑话!”
“他们根本不懂我们的痛苦和决心!”
“这群忘恩负义的家伙,没有我们,他们早就被纳x或者苏联统治了!”
愤怒、羞耻、无力感……各种情绪在美国社会内部交织、碰撞、发酵。
小布殊把自己关在椭圆形办公室里,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危机报告和媒体摘要,那篇《我们还将失去多少故土?》的社论和《太阳报》的嘲讽文章并排放在一起,显得无比刺眼。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下面添柴的,不仅有敌人,有蠢蠢欲动的国内政敌,有愤怒的民众,还有隔海观火的“老朋友”。
“故土……故土……”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到极点的笑容,“谁又还记得,这片土地最初的样子呢?”
“灯塔早就不是灯塔了。”
……
就在全美掀起爱国狂潮之际,缅因州境内的暴力风暴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一种“本土主义”情绪和“法不责众”的癫狂中,走向了更加骇人听闻的深渊。
其实,可以参考一下越南,那时候…啧啧啧。
奥古斯塔市,一处相对偏僻但仍有墨西哥裔家庭居住的街区。
几名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正在冒险拍摄记录混乱的街景,远处墨西哥舰队的炮击声隐约可闻,更刺激着地面上暴徒们的神经。
突然,一群大约七八名手持棍棒喝得醉醺醺的白人暴徒,撞开了一栋小平房的木门,他们骂骂咧咧地从里面拖出来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几岁的墨西哥裔女孩玛利亚,女孩穿着居家的普通t恤和牛仔裤,脸上毫无血色,惊恐的哭喊声被暴徒们的狂笑和咒骂淹没。
“嘿!看我们找到了什么?一个躲起来的小墨西哥老鼠!”一个戴着棒球帽的暴徒用力揪着女孩的头发。
“放开我!求求你们!”女孩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哀求着,挣扎着,但徒劳无功。
“伙计们,让我们来教教她,什么是真正的‘美国欢迎仪式’!”另一个穿着背心、露出大片纹身的壮汉开始撕扯女孩的衣服。
周围的记者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了这令人发指的一幕。
女记者莎拉·琼斯看到女孩那绝望的眼神,一股热血涌上头,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针对无辜平民的暴行,尤其是当国家的敌人正陈兵海外之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