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到底是个啥呢?(5K,还是好难受......)(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另一方面,被催眠者只是被动执行由催眠者所定义的情景中的任务。非状态理论有时使用策略角色扮演(strategient)的概念来解释个体如何将想象、想法和感受转化为经验和行为。这个理论认为催眠效果和被一个好小说和好电影吸引并代入其中时的体验效果类似。催眠者对催眠建议的响应是正常心理过程(比如期待)的产物。(感觉就是催眠者带着被催眠者跑了个体验超好的团...)
  在来谈谈我站的状态理论。状态理论首先要介绍欧内斯特-西尔格德(Er Hilgard)。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他开发了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这是个半路出家的真大佬,本科是伊利诺伊大学的化学工程学位,然后转向心理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最有名的主席之一。2001年去世,享年97岁。
  西尔格德的新解离理论是经典的“状态论”理论。在心理学中,执行功能(exe)是常见的大脑工作模型。(有机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执行控制系统(ECS,exetrol system)这种认知系统控制其运作,大脑的执行控制系统(前额叶,沉默的羔羊结尾里汉尼拔吃的那一块)负责自我控制、道德判断和注意力方面的规划、组织和排序行为。
  此理论认为催眠现象源于控制系统的解离。认为催眠引导将执行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成不同的流向。催眠建议作用在解离的那部分ECS,被催眠者可察觉到建议的结果,但无法察觉到建议执行的过程。因为催眠建议改变了执行控制系统,影响了执行功能本身,所以在催眠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控制改变、认知和记忆扭曲,幻想被现实化等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西尔格德认为在催眠影响了执行控制系统后,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所谓的“隐藏观察者”。也就是说被催眠的人可以观察到自己的疼痛,但是不会自觉地遭受到疼痛。处于催眠状态的人经历了意识分流或者意识分裂,其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流。(双核处理器!)
  当被解离出去的意识流响应催眠者的建议时,另一种意识流在意识之外处理信息。描述一下就好像将一个人的意识分流成了两股,一个去体验疼痛,一个在催眠者的建议下只看另一个意识流关于疼痛的体验报告...注意隐藏观察者这个现象是有争议的。(魂和魄...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我想起来)
  最后再次提醒!催眠不能控制别人!催眠不能控制别人!催眠不能控制别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