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杀贼(1 / 5)
中原地区的盛夏,干燥无比。数十天未见一场雨,偏巧不巧的就在昨日下了一场暴雨,令李傕、郭汜的部下好不欣喜。
洛阳,当年被他们铁蹄践踏,破败不堪,千里之内,几无人烟。
满眼望去,除了荒芜,还是荒芜,没有一丝人气。
“粮食,没有粮食,可怎么办呢?”李傕喃喃自语道。
郭汜不屑的低眉冷目瞅着李傕,心道:“若不是你心生间隙,我等又岂会落到如今天地?”
二人之事,还要从马腾攻打长安说起。
樊稠带兵阻止马腾进军长安,却不知为何?樊稠与马腾的同党韩遂,竟然在阵前攀谈起来,谈至兴浓,有说有笑。
后来,马腾退兵了,但李傕却深深的嫉恨上了樊稠。终于,在一次宴席上,李傕突然发作,杀了樊稠,吞并了他的部队。
若说李傕对郭汜,那还是相当好的。经常邀约其过府欢饮,同塌而眠。
但郭汜的部属,还有他的妻子,却对李傕甚为恐惧,尤其樊稠被杀后。
李傕、郭汜二人互相猜忌,很快发生交兵,争斗到帝阙,都想挟持献帝。
弘农郡守张济率军为二人和解,达成协议,互相交换儿子为人质。未料想,李傕的妻子爱子心切,死活不肯。无奈,再协议,交换女儿。
众人商议,最终李傕、郭汜相争不下,都向张济妥协,使献帝东归去张济的地盘,弘农。实则,献帝与董承等人计议,想趁机回到洛阳,彻底摆脱李傕、郭汜、张济的魔掌。
董承联络了杨定、杨奉、段煨等董卓旧部,沿途又不断有官吏前来拜见,秘密收编不少部队。
尚未至弘农,董承便向张济发难,赶跑了他。张济带着败军,往长安逃去。
董承等人走后,李傕、郭汜幡然悔悟,二人重归于好,合兵去追献帝。正遇到张济,三家一起,与董承的部队在弘农大战。
后面的事情,已有交代。董承大败,少数人保护着献帝过黄河,由张燕、韩暹等迎入洛阳。
张济见追不上献帝,在军师贾诩的劝说下,放弃弘农,往荆州而去。后在南阳城下,被弓弩射死。贾诩辅佐张济侄张绣,掌握军权,与刘表和解,攻守荆州东北门户宛城。
再说李傕、郭汜,渡过黄河,满目皆是疮痍,根本收不到粮食。再往前,有张燕、韩暹部众十余万,虽为乌合之众,但也不可小觑。
二人到现如今,仍然不知中了杨彪的离间之计,种种策划均出于杨彪。马腾攻打长安,韩遂主动攀谈樊稠,散播流言于李傕、郭汜、樊稠部下之间等等。
猜忌未去,便要互相防范,尤其现在进退两难之时,更添了各自的打算。
“大司马?何去何从,请示下。”郭汜有些揶揄的言道。
献帝封李傕为大司马,司隶校尉,总掌朝政。郭汜是车骑将军;张济,骠骑将军。
“呃,此事··还是问问侍中。”李傕被噎到了,答不出。
侍中乃何人?老熟人,李儒。
。
李儒自虎牢关逃脱,辗转反侧,终于奔到了长安。其时,董卓已死,便投靠李傕。
李傕推荐李儒做侍中,但献帝记恨他杀死了弘农王,就是少帝。不允,并要加罪李儒。
献帝怎能得逞?李傕寥寥数语便消除了李儒的罪状,加封侍中。
可想而知,李儒对李傕那是死心塌地的效命。 ↑返回顶部↑
洛阳,当年被他们铁蹄践踏,破败不堪,千里之内,几无人烟。
满眼望去,除了荒芜,还是荒芜,没有一丝人气。
“粮食,没有粮食,可怎么办呢?”李傕喃喃自语道。
郭汜不屑的低眉冷目瞅着李傕,心道:“若不是你心生间隙,我等又岂会落到如今天地?”
二人之事,还要从马腾攻打长安说起。
樊稠带兵阻止马腾进军长安,却不知为何?樊稠与马腾的同党韩遂,竟然在阵前攀谈起来,谈至兴浓,有说有笑。
后来,马腾退兵了,但李傕却深深的嫉恨上了樊稠。终于,在一次宴席上,李傕突然发作,杀了樊稠,吞并了他的部队。
若说李傕对郭汜,那还是相当好的。经常邀约其过府欢饮,同塌而眠。
但郭汜的部属,还有他的妻子,却对李傕甚为恐惧,尤其樊稠被杀后。
李傕、郭汜二人互相猜忌,很快发生交兵,争斗到帝阙,都想挟持献帝。
弘农郡守张济率军为二人和解,达成协议,互相交换儿子为人质。未料想,李傕的妻子爱子心切,死活不肯。无奈,再协议,交换女儿。
众人商议,最终李傕、郭汜相争不下,都向张济妥协,使献帝东归去张济的地盘,弘农。实则,献帝与董承等人计议,想趁机回到洛阳,彻底摆脱李傕、郭汜、张济的魔掌。
董承联络了杨定、杨奉、段煨等董卓旧部,沿途又不断有官吏前来拜见,秘密收编不少部队。
尚未至弘农,董承便向张济发难,赶跑了他。张济带着败军,往长安逃去。
董承等人走后,李傕、郭汜幡然悔悟,二人重归于好,合兵去追献帝。正遇到张济,三家一起,与董承的部队在弘农大战。
后面的事情,已有交代。董承大败,少数人保护着献帝过黄河,由张燕、韩暹等迎入洛阳。
张济见追不上献帝,在军师贾诩的劝说下,放弃弘农,往荆州而去。后在南阳城下,被弓弩射死。贾诩辅佐张济侄张绣,掌握军权,与刘表和解,攻守荆州东北门户宛城。
再说李傕、郭汜,渡过黄河,满目皆是疮痍,根本收不到粮食。再往前,有张燕、韩暹部众十余万,虽为乌合之众,但也不可小觑。
二人到现如今,仍然不知中了杨彪的离间之计,种种策划均出于杨彪。马腾攻打长安,韩遂主动攀谈樊稠,散播流言于李傕、郭汜、樊稠部下之间等等。
猜忌未去,便要互相防范,尤其现在进退两难之时,更添了各自的打算。
“大司马?何去何从,请示下。”郭汜有些揶揄的言道。
献帝封李傕为大司马,司隶校尉,总掌朝政。郭汜是车骑将军;张济,骠骑将军。
“呃,此事··还是问问侍中。”李傕被噎到了,答不出。
侍中乃何人?老熟人,李儒。
。
李儒自虎牢关逃脱,辗转反侧,终于奔到了长安。其时,董卓已死,便投靠李傕。
李傕推荐李儒做侍中,但献帝记恨他杀死了弘农王,就是少帝。不允,并要加罪李儒。
献帝怎能得逞?李傕寥寥数语便消除了李儒的罪状,加封侍中。
可想而知,李儒对李傕那是死心塌地的效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