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跨海行(3)(2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二波客人是岭南冯缶,谢鸣鹤陪同过来的,白有思也忙里抽閒来了一趟,礼物也很有意思,是一份岭南特產乾果,好像从家里捎来的一般,只是不晓得这位如何在东都寻到此物。
  这次的气氛也更加和谐,主要就是大家一起称讚圣母老夫人的丰功伟绩,连约定一起发兵打江南都没提。
  而回去以后,就有旨意发布,乃是直接任命大头领冯缶为南岭行军总管,以及部分此番支援过来的南岭人士往中原、关西、河北各郡以及新朝廷各处任职的发遣。
  第三波客人来的就地道了。
  乃是四月底刚刚入城没多久的陈斌、柴孝和为主客,以雄伯南、徐世英、白有思、李定等城內龙头为陪。
  聊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走后,张首席兼皇帝再度下旨,著陈斌暂为南衙首相守尚书令,李定暂领左相加中书令,柴孝和暂领右相为门下令,雄伯南以帮务台中丞兼尚书省左僕射、徐世英以军务台中丞领尚书省右僕射、白有思以靖安台中丞领中书省左僕射,另加尚在鄴城的魏玄定为司隶台中丞领中书省右僕射,皆补入南衙。
  大概正是因为此事的缘故,翌日,张行遭遇了一些不速之客,不少河北籍贯的头领在刘黑榥带领下过来,主要是说搬到东都后鄴城的房子能不能不要收回去……张行听完就让他们起到带头作用,第一批腾房,然后饭都不留的就撵出去了。
  这件事后,原本蠢蠢欲动的北地人、河南人也都安生了下来。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位新客人忽然主动拜访,张行却也不得不给面子——龙头、大宗师、盪魔卫大司命殷天奇上门拜访,据说这位是自己在十字街买的酒菜上门。
  结束会晤之后,张行发布旨意,黜龙帮龙头领原北地北行台指挥殷天奇转御史台中丞,补南衙,黑延因功暂署龙头。
  这个消息反而是黜龙帮入东都后第一个地震级別的政治消息,因为它不在预料之中——怎么就是北地人上位了?北地怎么就多了个龙头?而且御史台这个东西大家又不是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么重要的位置,还补了南衙,这也太仓促了吧?
  便是北地人此番確係有功,可不需要议一议的吗?
  很快,这种议论隨著第二天陈斌、雄伯南、徐世英连署发布了《关於帮、国以及省、台、部的制度补充布告》后,更是达到了一种顶点。
  布告写的非常清楚,帮里的阶位与国家的阶位整体上相符,没有一定帮中位阶是不允许担任对应国家职务、军务的,这是前提。
  至於国中制度,目前大略採用之前大魏的官阶制度,但也有明显的改变。
  比如说三省制度中,尚书省实际上总揽政务、指导官员,基本不变;而现在的中书省实际上掌握和总揽枢机,职责跟以往完全偏转;至於门下省,原本最核心的评议权被下放到南衙这个整体概念上,目前承担的核心职责反而是之前中书省起草、发布文告的权责……是继承了黜龙帮原本的文书部。
  三省之下,不专设六部,而是继续採用原本大行台內里的大小多部制,並且允许灵活增减。
  而省部以及地方的郡县之外,具有独立性、保密性的特殊大部,专设台称,也就是继承之前的靖安台、御史台之外,提升帮务、军务两部,设立了帮务台与军务台……很多人其实觉得没必要,因为这两个部的总管已经兼任了三省副职和南衙员额。相较而言,反倒是魏玄定的司隶台大家没有什么可说的……之前大魏、东齐就有地位崇高的都城留后,再往前也有著名的司隶校尉政治地位卓然,本意是让实际负责大首都圈政务与监察权的长官享有独特地位的意思。
  这次算是名正言顺了。
  看明白这个,也就难怪大家会议论纷纷了,因为这个御史台中丞,是黜龙帮此番战后实际上补充的两位相公之一,另一个是此战之首功李定,他是首功,酬也要酬一个的,可殷天奇呢……不能说是降人,可到底是半个外人,而且北地功勋再大,能大到主帅李定那个地步?
  更何况,这还不是一个相公的问题,因为马上又给盪魔卫的人补了一个龙头。
  这就更让人愤愤了。
  当然,很快就有盪魔卫內里的人主动传播了一个讯息——大司命是想退休了,反倒是张首席力劝,让他多留两三年,同时这也给大司命的荣誉与待遇。
  这话说出来后,议论稍微平息了一些。
  但还是有人不满,那可是宰相,给三年还想如何?而且终於有人喊了出来,不能因为竇立德竇龙头之前一直在北面忙碌就忽视掉人家远征军副帅的功勋!可以不让竇龙头入南衙,但不能让盪魔卫的人越过去吧?
  河北才是黜龙帮的根基呀!而不是北地!
  张行没有理会这些,他还在招待客人。
  五月初的某个下午时分,天气还算晴朗,但南风却一直没停……东都本地人,当然也包括涌入东都的一些河南人都晓得,这是进入五月连绵雨的徵兆,南风將南方水汽带来,却过不了大河,於是河南到淮河一带在五月间就会雨水淅沥沥不停。
  谁也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下下来!
  就在这南风之中,一个身材高大之中年人来到了承福坊东门,其人戴著武士小冠,却没有佩刀,衣服很寻常,但腰中却繫著一条金银错的腰带,引得许多人侧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