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2 / 10)
我爷爷最初参加的组织,是在常州、江阴和武进地区已经非常盛行的“大刀会”这是一支民间自发组织的武装办量。他们的行动宗旨是“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其成员都是地方上的青壮年。除了按规矩定期(或不定期)集中举事外,平常基本上还是各自为营,种租田的,做小本买卖的,给人扛长工打短工的,等等等等。这些人平常都分散在四邻八村,倘若遇有行动,坛主就立刻派人敲起约定的锣号,很快的,这村传那村,所有的大刀会成员,只要一听到这种集合信号,就会迅速赶到指定地点去集结待命,完成使命。
“八一三”上海沦陷以后,日本人像蝗虫一样,迅速在苏南一带蔓延开来。在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这种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为了动员一切抗日力量共御外侮,新四军的陈毅军长,于1942年春季的某一天,亲自赶赴江阴县的前立山,接见了这支大刀会地方武装的首领陈寿根。最后达成的协议是,陈寿根答应易帜抗日,但不同意新四军收编;新四军方面可以派员协助他们进行抗日活动,但不准干预他们的内部事务。
就这样,我爷爷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自从易帜抗日后,他们的活动内容和范围,也紧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他们主要是防盗防匪,打“土围子”铲除地方上的恶势力。从那以后,他们不仅经常协助抗日民主政府惩治汉奸和特务,配合新四军开展反“清乡”反“扫荡”斗争,同时还经常派人到敌占区去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向日伪军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以充分显示我人民群众抗日力量的强大威力。提起这一点,我爷爷便绕有兴味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天夜里,更夫刚打一更的时候,他和同村的陆培华已经把所有该贴的抗日标语都贴了出去。在北直街碰头后,陆培华流露出大功告成的喜悦,轻声道,撤吧。我爷爷摇摇头,说现在就撤,回去怎么交差?陆培华听了倒抽一口凉气。陆培华说谢忠宜你发痴啊,把标语贴到东洋人的碉堡上,那是等于去摸老虎屁股啊,你你你陆培华紧张得说不下去了。
几十年后旧事重提,陆培华仍然谈虎色变心有余悸。陆培华说,其实老头子当时分派任务时,只说了句你们最好能把标语贴到东洋人的碉堡上,并没有下死命令,也就是说,能贴上是最好,实在贴不上去,也就不必勉强。谁知遇上你这个疯子,非钉是钉铆是铆的较真。说实话,陆培华当时是真想打退堂鼓的,但终究因为两个人是真正的患难之交,他谢忠宜能不怕死,陆培华自然也不是胆小鬼。
就这样,两人受同一个朴素愿望的驱动,别无选择地用自己的一腔赤诚去向死亡进行挑战,用自己的生命的铧犁去划出一份惊心动魄的美丽和辉煌。
两人借着夜色的掩护,很快来到东洋人的岗楼前埋伏下来。周围的一切静悄悄的。毕竟是第一次单独跟东洋人打交道,毕竟是第一次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这一切实在是非同小可非同儿戏。两人一边按捺着怦怦狂跳的心情,一边相互不停地叮咛。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后,面前的情况已经基本明白了,炮楼上的探照灯虽然打的是交叉光柱,但是在这两道光柱交叉之前,却留有十几秒钟的“死角”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种空隙,采取兔子蹭坑式的方法跳跃前进,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最终接近目标,然而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还有一个最关键也是最辣手的难点,那就是门前那个游动的哨兵该怎么对付?整个行动过程是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能出的,否则就只有玩完儿了。
到底如何行动编者按 文字扎实,语言朴实,人物个性分明,形象生动。内容可读性强。
生活繁入,人生简出。对于缅怀来说,心是最好的墓地。 呢?两人都感到一筹莫展。
后来陆培华提出一个方案,由他去引开哨兵,我爷爷从一旁插上去,贴上标语后立即撤退。我爷爷听了沉吟不语。应该说,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要能把哨兵引开,也就一切万事大吉了。可是万一不行呢?我爷爷说出了自己的担心。陆培华说这好办,我现在就从左侧摸过去试一次,要是行,咱们就这么干,要是不行,到时再另想别的办法。我爷爷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
陆培华很快运动到离哨兵左侧十几米外的草丛中,当那边传来清脆的蛐蛐叫声时,我爷爷在这边屏息静气,严阵以待,一俟陆培华的计谋成功,他就立刻出击。可是,不管那蛐蛐叫得怎样动听诱人,那哨兵却根本毫不为之所动。
这该死的小东洋!重新回到我爷爷身边的陆培华有些忿忿然,但又无奈其何。这时候远处已经传来打三更的更鼓声了。两人还是急得猫抓似的束手无策。我爷爷抬头看看天色,突然拔出短刀,低声对陆培华说,咱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摸过去捅掉他算了。陆培华稍稍犹豫后,随即表示就这么办,豁出去了。
那一刻,两人互道过珍重,就毫不犹豫地迅速分左右两冀,向那个游动哨兵扑了上去。
接下来的那一幕真正惊心动魄,仿佛有如神助似的,两人的动作是那样协调一致,那样的机警、灵活、快捷和准确。整个行动过程进行得快速及时,干脆利索,以至当他们完成任务安全撤出来之后,反倒相顾失色:刚才的那一切是真的吗?
几十年以后,我爷爷在叙述这段战斗经历的时候,依然充满豪情,如数家珍。然而8岁的我,在为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着迷的同时,却怎么也无法把当初的那个孤胆英雄,与眼前的这位普通农民联系到一起。
这种功利而又俗气的想法对我爷爷显然很不公平,但是现实有时候却往往比人的想象更残酷。如果一九三七年之前的历史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从那以后到一九四九年这十多年里,我爷爷为抗日,为打败蒋介石国民党,真正是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是个真正名符其实的革命有功之臣。然而现实有时候竟是这样尴尬和荒谬,对于像我爷爷这样的革命者,我们的历史册页中居然是一片空白,以至于一九六八年造反派都因为查无实据,而眼睁睁地望着我爷爷成为“漏网之鱼”而“逍遥‘法’外”
幸耶?不幸耶?
其实,当我们今天来重新面对历史,面对我爷爷的时候,这一切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在人类战争史上,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第二支这样的游击队伍:她有正式的旗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她却化整为零,就像影子一样,聚则成形,散则成气:集中起来拿起武器,她有很强的战斗力;分散开来,她是一团空气、一团雾。宣布抗日之前,上至国民党江苏省省长韩德勤、国民党第三战区江南挺进军独立支队司令蔡润祺,下至县自卫团团长张少华,都几次三番派人来找过她,他们许以高官厚禄,希望收编她,希望她为“党国”效力。她不买这个帐。她特立独行。新四军的陈毅军长找到她,对她晓以民族大义,希望她共赴国难。她同意了。她从此把矛头直指东洋鬼子,不仅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同时也挫败了日伪政权妄图在常州、武进和江阴地区推行“靖远”“共荣”政策的罪恶阴谋。应该说,为抗日救亡,她是功勋卓著,苍天可鉴的。但是,历史也有它的尴尬和遗憾,当她的首领陈寿根最后被张少华骗到苏北的靖江杀害后,她——这支曾经显赫一时的游击队伍,从此也就消失,并且最终被历史所遗忘。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我们的历史可以将一支游击队伍“遗忘”却没有忘记将革命烈士的谥号追加给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我们的历史太粗心大意,还是太会开玩笑,抑或是太过吝啬?
这个问题恐怕最终还是得由历史来回答了。
这支队伍确实像影子一样,永远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看不见,摸不着,但她偏偏又是无处不见,无处不在,无处没有,特别是在每个关键时刻,她总是以其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战斗特性,仿佛黑暗中突然伸出来的一只巨掌,常常打得敌人焦头烂额,却又防不胜防。打个形象但不太雅观的比方,这简直就是一支“跳蚤”部队。驻守常州的日军司令对此恨得咬牙切齿,赌神罚咒地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根“钉子”在付出了一次又一次沉重代价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次机会。
我爷爷在回顾这段经历时,以少有的乐观姿态,轻松地说,就像水中行船,有顺水顺风的时候,当然也难免会碰到逆风逆水的麻烦。
事情发生在那次通江河伏击战。
事前得到的情报是,东洋人要在当夜向三河口据点运送一批粮食和武器给养。由于以前陆路运送常遭到游击队的伏击,所以东洋人这次决定绕道走水路。老头子陈寿根说明了这个情况后,照例大手一挥,照例用常州官骂“日你个娘”先做铺垫,想想似乎还不够解气,接着又骂了句“日他东洋人的祖宗八代!”这才口气傲慢地宣布:“只要是在咱们这块地盘上,就没有他小东洋屙屎拉尿的份!”
夜幕一拉开,全体队员就跟随他们老头子来到了通江河。在一段河道狭窄处,他们迅速兵分两路,一路留在河岸这边,另一路渡河过去埋伏在对岸,形成一个大钳子状,只等小东洋一来,就可以将它紧紧夹住,聚而歼之。
夜静悄悄的,深秋的夜空,廓远而深邃。稀稀落落的冷星仿佛是一种刻意的点缀。空气中涌动着残留的稻谷清香,芬芳扑鼻,令人深深陶醉,又令人感伤不已。那是因为年复一年的播种和收割。留下的总是汗水和叹息,希望和失望交织的缘故。上弦月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半夜过去了。河面上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条通江河,北接长江,南连太湖,是苏南平原上的一条重要水利枢纽。那端急的水流,打着一个个飞旋,呼啸着卷动向前。那一钩弯月斜斜地坠落下来,河面便顿时流动成一幅波光鳞鳞的水墨画了。
夜依然静静悄悄。
陆培华打着哈欠问我爷爷,狗日的东洋赤佬是不是困扁了头,忘了开船?我爷爷也是哈欠连天。我爷爷说也许他们未卜先知,知道我们今天在这里等着揍他们,所以他们就只好当缩头乌龟了,崔全你说是不是?
邻村的崔全是个小诸葛,念过几年私塾,什么事到他嘴里,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待人接物也是规矩方圆,一板一眼的。在百十号人的队伍里,我爷爷除了服老头子,剩下来的人就是崔全了。
崔全沉吟道,我觉得今天的情形有点不大编者按 文字扎实,语言朴实,人物个性分明,形象生动。内容可读性强。 ↑返回顶部↑
“八一三”上海沦陷以后,日本人像蝗虫一样,迅速在苏南一带蔓延开来。在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这种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为了动员一切抗日力量共御外侮,新四军的陈毅军长,于1942年春季的某一天,亲自赶赴江阴县的前立山,接见了这支大刀会地方武装的首领陈寿根。最后达成的协议是,陈寿根答应易帜抗日,但不同意新四军收编;新四军方面可以派员协助他们进行抗日活动,但不准干预他们的内部事务。
就这样,我爷爷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自从易帜抗日后,他们的活动内容和范围,也紧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他们主要是防盗防匪,打“土围子”铲除地方上的恶势力。从那以后,他们不仅经常协助抗日民主政府惩治汉奸和特务,配合新四军开展反“清乡”反“扫荡”斗争,同时还经常派人到敌占区去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向日伪军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以充分显示我人民群众抗日力量的强大威力。提起这一点,我爷爷便绕有兴味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天夜里,更夫刚打一更的时候,他和同村的陆培华已经把所有该贴的抗日标语都贴了出去。在北直街碰头后,陆培华流露出大功告成的喜悦,轻声道,撤吧。我爷爷摇摇头,说现在就撤,回去怎么交差?陆培华听了倒抽一口凉气。陆培华说谢忠宜你发痴啊,把标语贴到东洋人的碉堡上,那是等于去摸老虎屁股啊,你你你陆培华紧张得说不下去了。
几十年后旧事重提,陆培华仍然谈虎色变心有余悸。陆培华说,其实老头子当时分派任务时,只说了句你们最好能把标语贴到东洋人的碉堡上,并没有下死命令,也就是说,能贴上是最好,实在贴不上去,也就不必勉强。谁知遇上你这个疯子,非钉是钉铆是铆的较真。说实话,陆培华当时是真想打退堂鼓的,但终究因为两个人是真正的患难之交,他谢忠宜能不怕死,陆培华自然也不是胆小鬼。
就这样,两人受同一个朴素愿望的驱动,别无选择地用自己的一腔赤诚去向死亡进行挑战,用自己的生命的铧犁去划出一份惊心动魄的美丽和辉煌。
两人借着夜色的掩护,很快来到东洋人的岗楼前埋伏下来。周围的一切静悄悄的。毕竟是第一次单独跟东洋人打交道,毕竟是第一次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这一切实在是非同小可非同儿戏。两人一边按捺着怦怦狂跳的心情,一边相互不停地叮咛。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后,面前的情况已经基本明白了,炮楼上的探照灯虽然打的是交叉光柱,但是在这两道光柱交叉之前,却留有十几秒钟的“死角”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种空隙,采取兔子蹭坑式的方法跳跃前进,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最终接近目标,然而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还有一个最关键也是最辣手的难点,那就是门前那个游动的哨兵该怎么对付?整个行动过程是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能出的,否则就只有玩完儿了。
到底如何行动编者按 文字扎实,语言朴实,人物个性分明,形象生动。内容可读性强。
生活繁入,人生简出。对于缅怀来说,心是最好的墓地。 呢?两人都感到一筹莫展。
后来陆培华提出一个方案,由他去引开哨兵,我爷爷从一旁插上去,贴上标语后立即撤退。我爷爷听了沉吟不语。应该说,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要能把哨兵引开,也就一切万事大吉了。可是万一不行呢?我爷爷说出了自己的担心。陆培华说这好办,我现在就从左侧摸过去试一次,要是行,咱们就这么干,要是不行,到时再另想别的办法。我爷爷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
陆培华很快运动到离哨兵左侧十几米外的草丛中,当那边传来清脆的蛐蛐叫声时,我爷爷在这边屏息静气,严阵以待,一俟陆培华的计谋成功,他就立刻出击。可是,不管那蛐蛐叫得怎样动听诱人,那哨兵却根本毫不为之所动。
这该死的小东洋!重新回到我爷爷身边的陆培华有些忿忿然,但又无奈其何。这时候远处已经传来打三更的更鼓声了。两人还是急得猫抓似的束手无策。我爷爷抬头看看天色,突然拔出短刀,低声对陆培华说,咱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摸过去捅掉他算了。陆培华稍稍犹豫后,随即表示就这么办,豁出去了。
那一刻,两人互道过珍重,就毫不犹豫地迅速分左右两冀,向那个游动哨兵扑了上去。
接下来的那一幕真正惊心动魄,仿佛有如神助似的,两人的动作是那样协调一致,那样的机警、灵活、快捷和准确。整个行动过程进行得快速及时,干脆利索,以至当他们完成任务安全撤出来之后,反倒相顾失色:刚才的那一切是真的吗?
几十年以后,我爷爷在叙述这段战斗经历的时候,依然充满豪情,如数家珍。然而8岁的我,在为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着迷的同时,却怎么也无法把当初的那个孤胆英雄,与眼前的这位普通农民联系到一起。
这种功利而又俗气的想法对我爷爷显然很不公平,但是现实有时候却往往比人的想象更残酷。如果一九三七年之前的历史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从那以后到一九四九年这十多年里,我爷爷为抗日,为打败蒋介石国民党,真正是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是个真正名符其实的革命有功之臣。然而现实有时候竟是这样尴尬和荒谬,对于像我爷爷这样的革命者,我们的历史册页中居然是一片空白,以至于一九六八年造反派都因为查无实据,而眼睁睁地望着我爷爷成为“漏网之鱼”而“逍遥‘法’外”
幸耶?不幸耶?
其实,当我们今天来重新面对历史,面对我爷爷的时候,这一切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在人类战争史上,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第二支这样的游击队伍:她有正式的旗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她却化整为零,就像影子一样,聚则成形,散则成气:集中起来拿起武器,她有很强的战斗力;分散开来,她是一团空气、一团雾。宣布抗日之前,上至国民党江苏省省长韩德勤、国民党第三战区江南挺进军独立支队司令蔡润祺,下至县自卫团团长张少华,都几次三番派人来找过她,他们许以高官厚禄,希望收编她,希望她为“党国”效力。她不买这个帐。她特立独行。新四军的陈毅军长找到她,对她晓以民族大义,希望她共赴国难。她同意了。她从此把矛头直指东洋鬼子,不仅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同时也挫败了日伪政权妄图在常州、武进和江阴地区推行“靖远”“共荣”政策的罪恶阴谋。应该说,为抗日救亡,她是功勋卓著,苍天可鉴的。但是,历史也有它的尴尬和遗憾,当她的首领陈寿根最后被张少华骗到苏北的靖江杀害后,她——这支曾经显赫一时的游击队伍,从此也就消失,并且最终被历史所遗忘。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我们的历史可以将一支游击队伍“遗忘”却没有忘记将革命烈士的谥号追加给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我们的历史太粗心大意,还是太会开玩笑,抑或是太过吝啬?
这个问题恐怕最终还是得由历史来回答了。
这支队伍确实像影子一样,永远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看不见,摸不着,但她偏偏又是无处不见,无处不在,无处没有,特别是在每个关键时刻,她总是以其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战斗特性,仿佛黑暗中突然伸出来的一只巨掌,常常打得敌人焦头烂额,却又防不胜防。打个形象但不太雅观的比方,这简直就是一支“跳蚤”部队。驻守常州的日军司令对此恨得咬牙切齿,赌神罚咒地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根“钉子”在付出了一次又一次沉重代价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次机会。
我爷爷在回顾这段经历时,以少有的乐观姿态,轻松地说,就像水中行船,有顺水顺风的时候,当然也难免会碰到逆风逆水的麻烦。
事情发生在那次通江河伏击战。
事前得到的情报是,东洋人要在当夜向三河口据点运送一批粮食和武器给养。由于以前陆路运送常遭到游击队的伏击,所以东洋人这次决定绕道走水路。老头子陈寿根说明了这个情况后,照例大手一挥,照例用常州官骂“日你个娘”先做铺垫,想想似乎还不够解气,接着又骂了句“日他东洋人的祖宗八代!”这才口气傲慢地宣布:“只要是在咱们这块地盘上,就没有他小东洋屙屎拉尿的份!”
夜幕一拉开,全体队员就跟随他们老头子来到了通江河。在一段河道狭窄处,他们迅速兵分两路,一路留在河岸这边,另一路渡河过去埋伏在对岸,形成一个大钳子状,只等小东洋一来,就可以将它紧紧夹住,聚而歼之。
夜静悄悄的,深秋的夜空,廓远而深邃。稀稀落落的冷星仿佛是一种刻意的点缀。空气中涌动着残留的稻谷清香,芬芳扑鼻,令人深深陶醉,又令人感伤不已。那是因为年复一年的播种和收割。留下的总是汗水和叹息,希望和失望交织的缘故。上弦月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半夜过去了。河面上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条通江河,北接长江,南连太湖,是苏南平原上的一条重要水利枢纽。那端急的水流,打着一个个飞旋,呼啸着卷动向前。那一钩弯月斜斜地坠落下来,河面便顿时流动成一幅波光鳞鳞的水墨画了。
夜依然静静悄悄。
陆培华打着哈欠问我爷爷,狗日的东洋赤佬是不是困扁了头,忘了开船?我爷爷也是哈欠连天。我爷爷说也许他们未卜先知,知道我们今天在这里等着揍他们,所以他们就只好当缩头乌龟了,崔全你说是不是?
邻村的崔全是个小诸葛,念过几年私塾,什么事到他嘴里,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待人接物也是规矩方圆,一板一眼的。在百十号人的队伍里,我爷爷除了服老头子,剩下来的人就是崔全了。
崔全沉吟道,我觉得今天的情形有点不大编者按 文字扎实,语言朴实,人物个性分明,形象生动。内容可读性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