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韵(5 / 6)
我轻轻地走了过去。不错,正是她!当我情不自禁地将左手搭在她的肩上的时候,她不禁,惊叫一声,而后不安地坐在井旁那块青石山,手里不停地做着原来的事。
“你,你来搞莫子(做什么?——注)”她颤惊惊地问。
“来看你!”我说“追求我们的和谐!”
她没有说话。
“我们不用媒约,我们有我们的心,我们的艺术”
“什么艺术?我不懂,我只会唱歌演戏!”娟子焦急地说“我爹在家,你去找他好了。”
我知道她很害怕被别人看见,因此我并不想多打搅她,可正当我要走开的时候,却被娟子的父亲看见了,——我正把左手搭在她的肩上,她父亲愣了我一眼,喝斥娟子回去。没过多久,便听到那竹林深处传来了声声喝斥,还有依稀的女孩的抽泣
端午节,我努了力,可我还是失败了。
我本想看完龙舟后再回学校的,可伤心失所的我再也没有心情去领略这边山里的笙歌洞箫。就在娟子正为龙舟而歌的时候,我潸然地离去。中巴车渐去渐远,那隐约的歌声却久久不能消逝。娟子,是你在唱吗?那歌声为什么绕过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地追赶着我的车子?娟子啊,我听到了,那只伤心的杜鹃正和着,你的声音在山的深处,水的天边轻鸣着质洁的歌曲——
大山木叶翠又翠,问郎会吹不会吹。
郎若吹得木叶响,只用木叶不用媒。
塘内荷花一浇水,二人相爱不用媒。
郎吹木叶情一片,姐唱山歌一片情。
郎在这边打山柴,妹在河边洗花鞋(读hai)。
木叶声声只为妹,一对鸳鸯过河来。
娟子,我走了,但我还会来的。
(六)
当年暑假的文化下乡活动我没能去利川,而是到了另一个小水秀山青的地方——建始。从建始回来已是农历七月初。我没来得及去翻那些文艺类的书,只是匆匆地打点了下行李,便迫不及待赶到利川去领略七月十二女儿会的乡土歌戏。
让人震,惊的是,原本安排的好好的戏却在初十那天给取消了。当我焦急地去找娟子父亲的时候,却被他恶狠狠地“傩送”了一顿:“咱家的戏只给老百姓看,做什么也不为了那荣华富贵!”
我莫名其妙,后来我才听说,当地许多人都在议论什么“演戏攀亲”的事。我想解释,可我明白,这一切都将无济于事。后来,在我的全力说服和请求下,娟子父亲终于答应再演一场,不过今后永远不要打扰他一家。如此莫名其妙的交易我居然莫名奇妙地答应了。从此,我没有再到过那让人心痛的土家吊角——直到上个月。
(七)
当我悻悻地回到学校后,寂寞难耐地度过了后面的一个多星期。开学那天,我的一个学生可可看到我,吃惊地问我:“李老师,你这些天都做了些什么,这样的不振?”
我没有说话,回到宿舍,我静静地看了看镜子,——那哪里是我,那简直是天底下最颓废最可怕的亡灵!就在那种惊异渐渐升起的时候,房门开了,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可可,还有其他十几名同学。“快教师节了,我们不妨提前去喝一顿?”可可提议道。
我答应了。
酒过三旬,我渐渐不能抑制内心的苦闷与忧伤,那天晚上,我将我沉淀许久的心事告诉给了我的同学们。惋惜、哀叹、愤怒、同情充满了整个酒吧。好在后来一个同学说那种爱其实是一种错觉,我与娟子间没有真正的感情,维系着两人的唯一纽带,便是艺术——无论怎样对艺术进行定义,一旦这一纽带断裂,那么一切都将成为虚无。而我们之间的这条纽带,必然会在岁月的风干下变成无数短短的小节。后来,我竟迷迷糊糊地同意了这种观念,并发誓不再“误入歧途”
(八)
夏天过后,我便没有呆在学校,而是服从学校安排,到各地考察、学习,而后又到北京一所高校进修。如此,断断续续将近一年。当然,我并没有忘记娟子一家。我也曾写过几次信,可大都没有回信,唯一一封是娟子父亲寄来的,陈词慷慨,声声痛骂。我不想劳累他老人家请人写信来骂我,因此,后来我便不再写信。
两年多前,我破例被录取到武汉一所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临走时,我虽给娟子写了封信,可结果可想而知,我仍然不能得到她的丝丝音信。—两年来,我也曾写信说些近期发生的趣事,可所有一切都石沉大海,沓无讯息。我想,或许是她觉得自己给一个正在写博士论文的所谓学者写信不太适宜而作罢了吧。
完成答辩后,我没有选择沿海的名牌高校,而是再一次踏上了西进的路。刚一到车站,可可便等在那里了。
“李老师,欢迎你回来。” ↑返回顶部↑
“你,你来搞莫子(做什么?——注)”她颤惊惊地问。
“来看你!”我说“追求我们的和谐!”
她没有说话。
“我们不用媒约,我们有我们的心,我们的艺术”
“什么艺术?我不懂,我只会唱歌演戏!”娟子焦急地说“我爹在家,你去找他好了。”
我知道她很害怕被别人看见,因此我并不想多打搅她,可正当我要走开的时候,却被娟子的父亲看见了,——我正把左手搭在她的肩上,她父亲愣了我一眼,喝斥娟子回去。没过多久,便听到那竹林深处传来了声声喝斥,还有依稀的女孩的抽泣
端午节,我努了力,可我还是失败了。
我本想看完龙舟后再回学校的,可伤心失所的我再也没有心情去领略这边山里的笙歌洞箫。就在娟子正为龙舟而歌的时候,我潸然地离去。中巴车渐去渐远,那隐约的歌声却久久不能消逝。娟子,是你在唱吗?那歌声为什么绕过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地追赶着我的车子?娟子啊,我听到了,那只伤心的杜鹃正和着,你的声音在山的深处,水的天边轻鸣着质洁的歌曲——
大山木叶翠又翠,问郎会吹不会吹。
郎若吹得木叶响,只用木叶不用媒。
塘内荷花一浇水,二人相爱不用媒。
郎吹木叶情一片,姐唱山歌一片情。
郎在这边打山柴,妹在河边洗花鞋(读hai)。
木叶声声只为妹,一对鸳鸯过河来。
娟子,我走了,但我还会来的。
(六)
当年暑假的文化下乡活动我没能去利川,而是到了另一个小水秀山青的地方——建始。从建始回来已是农历七月初。我没来得及去翻那些文艺类的书,只是匆匆地打点了下行李,便迫不及待赶到利川去领略七月十二女儿会的乡土歌戏。
让人震,惊的是,原本安排的好好的戏却在初十那天给取消了。当我焦急地去找娟子父亲的时候,却被他恶狠狠地“傩送”了一顿:“咱家的戏只给老百姓看,做什么也不为了那荣华富贵!”
我莫名其妙,后来我才听说,当地许多人都在议论什么“演戏攀亲”的事。我想解释,可我明白,这一切都将无济于事。后来,在我的全力说服和请求下,娟子父亲终于答应再演一场,不过今后永远不要打扰他一家。如此莫名其妙的交易我居然莫名奇妙地答应了。从此,我没有再到过那让人心痛的土家吊角——直到上个月。
(七)
当我悻悻地回到学校后,寂寞难耐地度过了后面的一个多星期。开学那天,我的一个学生可可看到我,吃惊地问我:“李老师,你这些天都做了些什么,这样的不振?”
我没有说话,回到宿舍,我静静地看了看镜子,——那哪里是我,那简直是天底下最颓废最可怕的亡灵!就在那种惊异渐渐升起的时候,房门开了,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可可,还有其他十几名同学。“快教师节了,我们不妨提前去喝一顿?”可可提议道。
我答应了。
酒过三旬,我渐渐不能抑制内心的苦闷与忧伤,那天晚上,我将我沉淀许久的心事告诉给了我的同学们。惋惜、哀叹、愤怒、同情充满了整个酒吧。好在后来一个同学说那种爱其实是一种错觉,我与娟子间没有真正的感情,维系着两人的唯一纽带,便是艺术——无论怎样对艺术进行定义,一旦这一纽带断裂,那么一切都将成为虚无。而我们之间的这条纽带,必然会在岁月的风干下变成无数短短的小节。后来,我竟迷迷糊糊地同意了这种观念,并发誓不再“误入歧途”
(八)
夏天过后,我便没有呆在学校,而是服从学校安排,到各地考察、学习,而后又到北京一所高校进修。如此,断断续续将近一年。当然,我并没有忘记娟子一家。我也曾写过几次信,可大都没有回信,唯一一封是娟子父亲寄来的,陈词慷慨,声声痛骂。我不想劳累他老人家请人写信来骂我,因此,后来我便不再写信。
两年多前,我破例被录取到武汉一所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临走时,我虽给娟子写了封信,可结果可想而知,我仍然不能得到她的丝丝音信。—两年来,我也曾写信说些近期发生的趣事,可所有一切都石沉大海,沓无讯息。我想,或许是她觉得自己给一个正在写博士论文的所谓学者写信不太适宜而作罢了吧。
完成答辩后,我没有选择沿海的名牌高校,而是再一次踏上了西进的路。刚一到车站,可可便等在那里了。
“李老师,欢迎你回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