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字典(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臣不辛苦,大王才辛苦,大王比之几个月前,都消瘦了。”蔺相如放下毛笔,见到赵括,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虽然大权在握的感觉很好,但没有赵括在身边,蔺相如始终觉得有些不踏实,只有见到赵括,方才能够真正踏实。
  “如果没有相国,寡人可不敢在外这么久。”赵括笑着走到主座上,随手取来一本奏折,“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
  “农家和墨家派人过来说,《农典》和《工典》已经编订好,可以刊印了。医家的《医典》还没有完全编订好,主要是有些研究要跨度好几年才能出结果,所以特别耗时。”蔺相如说道。
  《农典》、《工典》、《医典》都是从几年前就开始编订的,代表着整个华夏文明农业、工业、医学上的巅峰,即便是集整个赵国的力量,也足足耗时近十年才完成。
  甚至《医典》至今都没有完成。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刊印吧,还有,告诉医家,日后还会出第二版、第三版进行修订,不用等将所有东西全部研究明白。”赵括说道。
  天下疾病多了去了,医家治不好的疾病不知道有多少,要是等他们研究明白再编订,那《医典》就算一千年也别想编订好。
  “好,我这就告诉医家。”蔺相如点了点头。
  “三典编订好之后,也是时候编订《字典》了。”赵括抬头看向侍卫,“去将荀子请来。”
  “字典?”蔺相如好奇的看着赵括。
  赵国并没有字典,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还要等到东汉时期许慎编订的《说文解字》,这也是现代研究古汉语最重要的书籍。
  “不错。”赵括点了点头,给蔺相如解释字典的作用。
  “妙啊,有了字典,即便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在家里也能查到。”蔺相如眼睛一亮,没有人敢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就连他都不敢说,若是这时候有一本字典在身边,多么方便啊。
  很快,荀子来到政事堂。
  “寡人的意思是,按照拼音和偏旁部首两种方法排序,方便检索。同时,取消所有异体字,统一为篆书。字典中不仅要包含字、词,还要有解释,举例等等,让人能够明白字词的意思。这件事就由荀子负责,学院中所有祭酒和博士,全部由荀子调遣。”
  赵括之前在拼音和反切法之间犹豫,最后还是决定用拼音,两者各有优缺点,但相比之下,拼音的优点可就太多了。
  拼音和反切法本质上只是一种方便学习识字的工具,自然是哪个方便用哪个,就像阿拉伯数字一样,虽然是印度发明的,但已经在赵国普及了。
  赵国现在用的文字还是篆书,不过和过去的篆书有些不同,过去的篆书笔画多为弧形,不方便雕刻。
  因为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和普及,为了方便印刷,赵国的篆书正在向横平竖直过渡。
  “臣回去之后立刻召集人手。”荀子闻言,深吸一口气,这件事可是大事啊,若是做成了,日后天下所有士子都会记住他的名字。
  即便是那些看他不顺眼的腐儒,也要根据他所编订的字典学习读书识字。
  “这件事很重要,荀子一定要放在心上。”赵括再次郑重的说道,《字典》关乎赵国未来统一六国的文字。
  只有文字统一了,才会有文化认同,才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
  赵括不希望赵国成为历史上的秦朝,他要将历史上秦朝和汉朝两朝完成的事情,全部完成。
  “臣明白。”荀子郑重的点了点头。
  “嗯。”赵括点了点头,示意没有事情了。
  “那臣就先告退了。”荀子俯身一礼,离开大殿。
  “今年河套和燕地又得到了丰收啊。”赵括看到两地呈上来的统计报告,高兴的说道。
  有地方受灾,就有地方丰收,只要不是明末那种极端气候,一般不会出现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旱灾、饥荒的情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