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天津卫的吃法儿(5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津卫都知道“贴饽饽熬小鱼”是一道美食佳肴,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称叫“佛手糕千眼鱼”。
  传说,乾隆年间,太平盛世。天津南运河畔小稍口一带,有李姓父女二人以卖茶、卖菜维持生活,为人忠诚厚道,来往于京津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歇脚喝茶聊天。
  有一天,茶摊上来了位气派不凡的大商人,坐在茶摊上喝茶水,一边称赞御河水的清澈甘甜,一边和李老汉聊天赞美沿途的景色,越说越有兴致,不觉到了晌午吃饭时间。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粗衣素装,俊俏伶俐,颇惹人喜欢,端着盛有金黄色饽饽的盘子,饽饽上面还留有姑娘纤细的手印,碟子里盛有无数条二寸来长的头尾交错的熬小鱼。商人拿起一个饽饽咬上一口,又脆又香,甜滋滋的,好吃极了,然后他又夹起一条小鱼放到嘴里,咸淡可口,鱼鲜味美,吃得津津有味,便问道:“此饭何名?”李老汉答道:“便饭、便饭。”商人看了看像双手合掌的饽饽,又看了看碟子里无数条横七竖八像麦穗一样大小的鱼,便说:“叫它‘佛手糕千眼鱼’吧!”
  后来,人们知道在李老汉家吃贴饽饽熬小鱼、又赐名“佛手糕千眼鱼”的商人就是乾隆皇帝。
  于是,沿河两岸纷纷仿效,在屋前房后用土砖坯垒起灶,再放上一口铁锅。人们用玉米面与豆面和好后,一个个拍成手掌大小的饼贴在烧开水的锅里,然后再把从河里捞上来的新鲜小鱼放到开水锅里,撒上点盐,待到饽饽熟了的时候,锅里的小鱼也熬熟了。人们吃着饽饽,嚼着新鲜的小鱼连刺都不用吐。
  “好吃!”小吃货董博君这会儿都塞满了嘴,用棒子面饽饽蘸一下鱼汤,一口咬下,玉米的香甜和鱼、排骨的肉香充满唇齿之间。
  “哎呀,这个鲻鱼排骨粉条又有啥秘诀啊?”吃掉了一整个棒子面饽饽,徐长清拿起手机又要问敖海源要秘诀。
  “这两个菜刚才我做的时候周老哥就在旁边,他都学了一遍了,回头我觉得可以让周老哥去给你那里的大师傅传授一下经验。”
  “我觉得我说和周老哥亲自做一遍,现场实操的感观会更好一些,大伙儿也能更容易理解,而且也能融入更多新的元素在里面。”
  徐长清听完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老刘你可不许跟我推辞,到时候我给周老哥开加班费!”
  “切,用你,说的我好像很抠儿一样!”刘老板鄙夷的怼了一句徐长清,然后就笑了起来,“海源,还一道香煎乌鱼籽是吧?”
  “对,今天的运气实在好,大白眼儿里有三条带籽的,都给掏出来足有二斤多。”
  “但是乌鱼籽好像是要经过腌制晾晒之后才能吃的吧,咱们这个纯新鲜的也能这么做?”徐长清听敖海源说完就提出了质疑。
  “所以我没敢做太多,就用了半付鱼籽。”
  “那还有两副半呢?”徐长清一听就急切的问到。
  “洗干净用盐先腌上了,就在后厨。”
  “老刘啊,打个商量呗,这两副半鱼籽你匀给我,我送人。”
  “行!好说!回头商量。”
  很快,香煎鱼籽也端了上来。
  不过这道菜的反响就没那么好了。
  “我觉得……一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来这种鱼籽不经过处理的确是不好吃的。”
  “嗯……怎么说呢?有点腥气,海源,这个,失败了啊!”
  敖海源亲自尝了一口也放下了筷子。
  唉!翻车了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