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 / 8)
“多看、多读、多听就是了。”
“喔,你去过南方游历?”
“启禀大人,我曾到过云南,走访当地名胜,书中所提到的地方,无不亲自走过,所描写的景物,处处属实。”
“的确,写景详细,有如身历其中,呵,你也去过缅甸了?”
“缅甸没去,但听云南的朋友提起当地的民情风俗,再参考历代游记,佐以想像,所以写成最后一章永历市离恨归夭,清王朝鼎立中原。”
“那章写的精采绝伦,感人肺腑,写到吴三桂以弓箭绞杀朱由榔,本官也跟书生牛二一起掉泪。写到我大清安抚投降军民,不禁又感怀起世祖顺治爷的浩荡胸襟,纵观整部小说,有景有情,有史有据,有传奇,有侠义,让观者为之心动,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啊!”“多谢大人夸赞。”牛青云不确定陈敖的立场,语气仍很谨慎。
“书中的牛二学问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牛青云,你该不会把自己拟作书中人物了吧?”
“寄情文字,聊以自娱而已。”
“牛青云,别客气,本官很欣赏你的文采,里头提到不少当地歌谣,这也是你采集得来的吗?”
“大多是当地民间曲子,少部份是我自己所作。”
“你自己作的?”陈敖眼睛发亮,更有兴味地道:“牛兄果然多才多艺,可惜有词无曲,能否唱几曲给本官听听,比较一下苏州和云南的不同曲风?”
“这?”
“你不想唱?那我们来谈谈你小说里的诗吧。”
牛青云真的是糊涂了。早在县衙传讯他之前,他已明白自己写的小说出了岔子,甚至收拾好包袱,准备坐一场文字狱。
外头前来关心的文人朋友也感到诧异,这位县令大人固然特立独行,但听说总督不满牛青云的小说,陈大人不可能不顺着上头的意思吧。
陈敖仍是一句句问,牛青云也一句句回答,到了后来,不再是审案,倒成了有趣的小说讨论大会,连衙役也听得津津有味。
“牛兄,今天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陈敖抱了抱揖,笑道:“原来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牛兄谈学问,本官显得浅薄了。”
牛青云神情已转为缓和,也回礼道:“大人亦是见闻广博,见解独到,青云今日得大人为知音,虽死无憾。”
“好端端的,谈什么死呀活的?我还等着你下一部小说呢。”陈敖笑眯眯地道:“好了,你可以回去了。”
“回去?”牛青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家啊!牛兄从早上等到此刻,大概也累了,回家休息吃顿饭吧。”
“陈大人,你不拿我?不定我的罪?”
“你何罪之有?我大清王朝开国已达一百一十三年,如今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却有人吃饱没事,不懂得欣赏好小说,偏偏在字里行间挑骨头,读书读到这种程度,也真是无趣极了。”
“可大人如何向上头交代?”
“牛兄不用担心,本官自有因应之道。退堂。”
在衙役的催促下,牛青云迟疑地走出公堂,又回头望了陈敖。
陈敖挥挥手,仍是挂着那娃娃般的笑容,示意他离去。
终于审完今日最后一堂案子了,所有的衙役也退下,陈敖敲敲额头,喝下凉了的参茶,拿起笔写判词。
判词必需上呈知府、巡抚和总督衙门,他向来下笔立就,行云流水,此刻却是苦苦思考,字斟句酌,务求挽回一场人为的文字冤狱。
至于是否得罪总督或其他大官,他一概不管,他只求对得起天地良心,绝不误判了任何一位无辜百姓。 ↑返回顶部↑
“喔,你去过南方游历?”
“启禀大人,我曾到过云南,走访当地名胜,书中所提到的地方,无不亲自走过,所描写的景物,处处属实。”
“的确,写景详细,有如身历其中,呵,你也去过缅甸了?”
“缅甸没去,但听云南的朋友提起当地的民情风俗,再参考历代游记,佐以想像,所以写成最后一章永历市离恨归夭,清王朝鼎立中原。”
“那章写的精采绝伦,感人肺腑,写到吴三桂以弓箭绞杀朱由榔,本官也跟书生牛二一起掉泪。写到我大清安抚投降军民,不禁又感怀起世祖顺治爷的浩荡胸襟,纵观整部小说,有景有情,有史有据,有传奇,有侠义,让观者为之心动,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啊!”“多谢大人夸赞。”牛青云不确定陈敖的立场,语气仍很谨慎。
“书中的牛二学问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牛青云,你该不会把自己拟作书中人物了吧?”
“寄情文字,聊以自娱而已。”
“牛青云,别客气,本官很欣赏你的文采,里头提到不少当地歌谣,这也是你采集得来的吗?”
“大多是当地民间曲子,少部份是我自己所作。”
“你自己作的?”陈敖眼睛发亮,更有兴味地道:“牛兄果然多才多艺,可惜有词无曲,能否唱几曲给本官听听,比较一下苏州和云南的不同曲风?”
“这?”
“你不想唱?那我们来谈谈你小说里的诗吧。”
牛青云真的是糊涂了。早在县衙传讯他之前,他已明白自己写的小说出了岔子,甚至收拾好包袱,准备坐一场文字狱。
外头前来关心的文人朋友也感到诧异,这位县令大人固然特立独行,但听说总督不满牛青云的小说,陈大人不可能不顺着上头的意思吧。
陈敖仍是一句句问,牛青云也一句句回答,到了后来,不再是审案,倒成了有趣的小说讨论大会,连衙役也听得津津有味。
“牛兄,今天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陈敖抱了抱揖,笑道:“原来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牛兄谈学问,本官显得浅薄了。”
牛青云神情已转为缓和,也回礼道:“大人亦是见闻广博,见解独到,青云今日得大人为知音,虽死无憾。”
“好端端的,谈什么死呀活的?我还等着你下一部小说呢。”陈敖笑眯眯地道:“好了,你可以回去了。”
“回去?”牛青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家啊!牛兄从早上等到此刻,大概也累了,回家休息吃顿饭吧。”
“陈大人,你不拿我?不定我的罪?”
“你何罪之有?我大清王朝开国已达一百一十三年,如今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却有人吃饱没事,不懂得欣赏好小说,偏偏在字里行间挑骨头,读书读到这种程度,也真是无趣极了。”
“可大人如何向上头交代?”
“牛兄不用担心,本官自有因应之道。退堂。”
在衙役的催促下,牛青云迟疑地走出公堂,又回头望了陈敖。
陈敖挥挥手,仍是挂着那娃娃般的笑容,示意他离去。
终于审完今日最后一堂案子了,所有的衙役也退下,陈敖敲敲额头,喝下凉了的参茶,拿起笔写判词。
判词必需上呈知府、巡抚和总督衙门,他向来下笔立就,行云流水,此刻却是苦苦思考,字斟句酌,务求挽回一场人为的文字冤狱。
至于是否得罪总督或其他大官,他一概不管,他只求对得起天地良心,绝不误判了任何一位无辜百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