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最后的闹剧(十三)(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不能说不对。
  不对所有制进行变革,那么这就根本没用。
  所有制在那摆着,我有钱,我为啥不去买地?最最最保险的投资方式、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方式,既是能买,为啥不买?
  通过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让产业、手工厂、乡镇的产业遍地开花,可不可以?
  可以。
  但先解决,分化之后,有了资本,不去买地的问题。
  我“假设通过勤劳的劳动”,又赶上年景好风调雨顺,哎,我家里积攒了200两银子。
  那我为啥不把这200两银子去买地?去放贷?而是去干有可能赔钱的工商业?
  除非说,有个办法:你有钱?你有钱有个屁用,你有钱也买不了地,所有制法权问题直接给定死了,资本只能从农业往工商业上跑,而坚决遏制资本从工商业往土地兼并上跑。
  你这钱,去开个砖厂、去干个磨坊、去晒酱油缸,总之别想着往土地上跑。
  资本往农业上跑,一定是坏事吗?
  当然,未必。
  比如英国的农业革命,资本往土地上跑,这不是让英国的亩产,从90斤,提升到现在了130、140斤了?
  但问题是在大顺。
  资本往土地上跑,并不会让大顺的亩产从150斤提升到500斤,而是会在亩产不变的情况下,把土地变成一种金融业。
  刘玉确实搞了大顺特色的圈地运动。
  但刘玉圈的是什么地?
  圈的是两淮草荡。
  两淮草荡为什么会存在?
  因为明朝开始,就要靠草荡煮盐,有专门的军队和衙门,监管禁止开垦。
  刘玉圈两淮草荡的前提,是晒盐法加盐政改革,用太阳和风,代替了草荡的柴草。
  这些草荡地,种植棉花、改良土壤,是从“亩产0斤”开始的,当然是生产力的进步。
  而历史上满清也圈地。
  满清圈地之后,亩产提升了吗?显然没有。亩产压根没提升,这当然不是生产力的进步。因为他干不了让生产力进步的事。
  英国圈地,亩产提升了吗?显然提升了。因为英国搞了中国犁、轮作法。
  问题在于,中国需要学中国犁?还是需要学轮作法?既不必学,怎么提升生产力?
  相反,小农经济下,人地矛盾极大,迫使两年三熟制迅速在华北推广,是不是一场属于大顺特色的“农业革命”?
  都是圈地,情况是不同的。
  英国农业革命的好,是以英国的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人口数量为前提的。
  你不能昧着良心,说亩产提升到130斤、且轮作休耕,对此时的大顺而言是生产力的进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