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九章 最后的闹剧(十五)(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建重工业,搞大基建、挖运河、修铁路等等这些,就得有钱。
  如果说,金银就是钱。
  那么大顺整体上倒是真不缺钱。
  可钱怎么才能往重工业上跑、往基建上跑,这是个难题。
  就算是,解决了国内土地交易的问题。
  还要考虑,大顺对外扩张,拿下来殖民地和市场,钱为什么不往殖民地跑呢?为什么不往轻工业上跑呢?或者说,为什么不往外面跑呢?
  历史上,这种情况,多了去了。
  荷兰人的钱,使劲儿往英国跑。英国的钱,使劲儿往北美南方州跑。法国的钱,更是四处乱跑到处放贷。等到美国发现金子后,欧洲的钱又蹭蹭地往北美跑。等到澳洲和美洲的金子开挖,东印度公司被迫放弃金银复本位只准银本位后,白银又蹭蹭地往印度跑。
  资本逐利,这是本性。亦或者说,这就是无形之手的内核。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印度某地产棉花,但是在内陆,需要一条运河才能把这些棉花运到港口。
  而大顺的黑龙江畔,其实是片上等的处子地,只靠开垦起来,价值倍儿高。
  那么,假设完全的无形之手。
  松苏的钱,现在是会跑印度修运河呢?还是会去跑松辽分水岭修铁路?
  再比如。
  之前刘玉的黄河河道迁民政策,所需的大量的资金。
  而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用那个“泡沫公司”的名字,就足以解释了。纯粹就是用高回报率的“欺骗”,来骗的一大堆本金。只不过,因为北美西海岸真有黄金,所以这么泡沫最后没炸而已。
  那要是没有黄金呢?
  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骗局、托利党的南海公司大忽悠,最后结局是什么?而他们能吸纳那么多的资金,靠的是“伟大的开拓和冒险精神”?还是靠约翰·劳承诺的18%的超高回报率?
  所以,李欗肯定是想过这个问题,并且刘玉的扶桑移民政策做了一个“好”榜样。
  于是,李欗琢磨的重工业的启动本金,就得靠“强制”的“赎买费”。
  说白了,其实就是靠“地租”来启动。
  无非是,这笔钱,理论上是地主的。
  而现在搞赎买。
  这笔钱,朝廷代收。收了之后,也不把本金给地主,而是一年给个5%的利息,爱要不要,本金二十年以后再说。
  但其实,这笔钱,到底是谁出的呢?
  农民。
  其实,这个改革的思路,和亚历山大的农奴制改革、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甚至于拿破仑三世的消灭贫困的构想、英国的圈地运动等等,往内里看,其实差不多。
  都是,通过一些手段,让资本,集中起来,集中给到一些人或者一些群体,让这些资本在特定的产业上发挥效果。
  区别就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