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一章 最后的闹剧(十七)(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显然,现在看来,李欗距离这个“背传统帝制最后一口大黑锅的最佳人选”,倒是诸皇子里,就经济和政策思路上,最接近的一个。
  太子不大行。
  倒不是说仅仅因为楚地激进政策那件事。
  而是因为刘玉和太子之前深谈,发现太子真的连哪怕歪经的方法论的皮毛,都没摸到。
  比如说,修路问题。
  太子不是说不支持修路,也不是说不支持航运什么的。
  相反,就太子在楚地的激进的改革来看,太子也并不反对支持基础建设和运输效率的提升。
  但思路,和李欗完全不是一回事。
  李欗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跟着刘玉的节奏,逆练老马的学问——剩余价值不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实现。现在阻碍大顺已经拥有的那些可开垦的荒地,具备产生剩余价值的条件,最大的欠缺就是解决流通问题。而若能解决流通问题,即可具备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也就可以促使资本前往,以剩余价值为诱惑,迅速让大顺的成百上千万的“相对过剩的人口”,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工资劳动者”。
  而要解决“流通”的问题,就需要搞基建、搞运输业。
  要搞基建、运输业,就得发展重工业。
  要发展重工业,就得琢磨资本从哪来,以及解决无形之手下资本不乐意往这些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上集中的问题。
  而太子也支持修路,思路则更像是“修路好,所以要修路”。最多加上方便镇压、方便赈灾、方便戍边什么的。
  这差距,就很大了。
  不是说太子认为的那些道理不对,肯定也是对的,总不能说方便赈灾、方便戍边什么的,是错的。
  甚至,方便镇压、方便调兵、防止造反、方便赈灾、方便戍边什么的,本来就是刘玉之前和老皇帝忽悠的那一套。
  亦即披着封建皇权的皮,搞资本主义发展所需条件的那一套东西。
  但是。
  太子说的都是皮。
  李欗终于谈到了骨。
  就像此时法国已经开始兴起的重农学派的“皮和骨”一样。
  【重农学派体系的封建主义外观——完全象启蒙时代的贵族腔调——必然会使不少的封建老爷成为这个实质上是宣告在封建废墟上建立资产阶级生产制度的体系的狂热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封建贵族老爷,是否可能对资产阶级生产制度体系,狂热拥护,甚至传播?
  当然有可能。
  但,要想继续往下走,真正的执掌者必须明白,这套东西的本质到底是啥。
  贵族封建老爷们可以迷迷湖湖地跟一群鹅似的跟着走,但“放鹅”的人得明白,自己该往哪走,而不是自己也成为那群鹅里的一部分。
  既是李欗已然谈到了“骨”。
  那么,刘玉反而问起了皮。
  遂便问道:“如此,殿下之意,除却黄河事外,之后二十年,朝廷最应做的三件事,似乎便是其一为京城到黑龙江的铁路;其二为从西京过陇西直至轮台的铁路;其三便是风帆配以火轮而可两三月抵达扶桑的大木船。”
  “其余诸如煤矿、冶铁、沿途岛屿的煤站等,皆算辅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