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章 最后的闹剧(二十)(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
  刘玉很清楚。
  李欗,首先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一切以为实现资本主义秩序在世界或者在大顺的建立而奋斗。
  其次,他更不可能是一个以三万万大顺的百姓的福祉而努力、一切为大顺小农的生活水平提升而为奋斗之目标。
  所以说,即便他支持,甚至说开拓思路,是明显的逆练老马的资本主义式的。
  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前面说的那两种目标。
  即便不考虑他自身的野心,或者说即便认为他不是个纯粹的野心家。
  那么,他的思路,仍旧是明确的:
  九州之内的人地矛盾已经这样了、继续按照旧的方式统治下去,指定要完。
  一旦完犊子了,他这种正儿八经的“与国同休”的,肯定要跟着完犊子。
  李欗是不认可阶级矛盾的,或者说他不是以这个思路来考虑问题的。
  他把大顺的问题,浓缩成抽象的“人地矛盾”,亦即“人均土地不足”的矛盾。
  在这种思路下,他和老皇帝的“王谢燕、百姓家”的思路,本质上是一样的。
  无非就是老皇帝认为,要提亩产;而他认为,提亩产现在不现实,不若提升土地总数。
  所以,他为什么支持资本主义式的农业开拓?为什么思路如此?
  不是因为他是伟大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家,要为全球建立资本主义的秩序、甚至他自己说的“新礼法”天下而努力。
  而是因为,这种方式迁民,最效率。
  目的,是迁民。
  怎么效率怎么来。
  资本主义相对于小农自行迁徙,效率吗?
  就刘玉之前搞得几次改革,不管是下南洋还是移扶桑,显然,都非常的效率。比之小农的自发迁徙,可谓是效率了几十倍。
  那么,是否有更效率的方式?
  理论上,有。
  实学激进派的靠国家控制庞大的土地收入作为资本,国家的全部施政重心,都放在移民、垦殖、占地上。
  但是,这种理论上更效率的方式,李欗不可能接受、也绝对不敢接受、更绝对不可能成为全天下旧的乡绅士大夫地主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或许羡慕刘秀、羡慕朱棣,但是,绝对不可能把自己定位成王莽。
  所以,他会选择相对来说比较效率的资本主义农业的开拓模式,从而试图迅速解决九州内的“他认为的最大的矛盾”——人地问题。
  为什么会这么想,除了前面说的他属于是统治阶级中看到危机的那些人的代表之外,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
  此时,中国二字的“中”。
  尤其是大顺下南洋、打赢了一战、在阿拉巴契亚山划线之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