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九)(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么,暴增了696倍,是多少呢?
  107306英镑,大约35万两库平银。
  所以说,数据说谎了吗?
  没有。
  数据没作假,确确实实是暴增了大约696倍。
  只不过,基数是156英镑。既不是156千英镑,也不是156万英镑,而是156英镑。
  那么,1794年,印度对英国出口的棉纺织品是什么数量呢?
  4500000件。
  这里的件,不是一件衣服的件,而是类似于一包、一箱这样的计量单位。
  按照1759年的数据,这么一件的价格,大约是2.03英镑。
  换言之,1794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一共450万件,约合900万英镑。
  这个数据很关键,意义很大。
  不理解这个数据,也就不明白工业革命的真正伟大之处。正因为工业革命的伟大、因为老马说的商业资本统治下的劫夺制度的狠毒,才能在短短40年后,彻底摧毁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
  相反。
  曲解这个数据,不会得出工业革命的恐怖与伟大,反倒会产生一种“英国的生产力一直这么强大”的错觉,工业革命的伟大让位于欧洲人的一直强大了。
  仿佛,英国就是这么强,远胜亚洲,于是只要来到了亚洲,瞬间就能冲击亚洲的手工业。
  甚至于,很多数据都不会告诉你,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收入,是【亩税】。
  亩税收了1531万7911英镑,折合库平银4500万两白银,排在公司总收入的第一位。
  于是,隐瞒了这些数据,便很容易得出许多的奇葩的结论。
  你以为它是个工业时代的大托拉斯,伟大的工业垄断集团,利润暴杀农业国。
  实际上,它是个变种的“海上游牧包税蒙古”,靠着一年4500万两的农业税,维系着公司的运转。
  理解了这个数据,也就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载着刘玉灵柩的船队,压根不想在苏拉特逗留。
  因为……大顺的纺织业,正在迅速摧毁印度的纺织业。
  此时是1793年,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顺拿的却是历史上1870年的英国生产力剧本,而不是1793年的英国生产力剧本。
  而苏拉特的棉纺织从业者,拿的也是历史上1870年的印度人民的心态,而不是1793年的心态。
  什么意思?
  历史上1793年的英国纺织业,中国这边海关零关税,也是卵用没有,反而会闹出来1842年的笑话:江南买英国布当包装,包生丝。
  而1869年11月17日苏尹士运河开通,以及工业革命三十年如过去三百年的生产力发展,松苏地区的棉纺织业,已经开始有点顶不住了。
  这,就是老马说的:【商业霸权才能带来工业发展,而商业霸权大部分又是依靠舰队决战获得的】。
  没有舰队,没有商业霸权,没有刺刀,你纵然物美价廉,但你没有霸权,你就没有市场。人家不买你的,人家反手出个棉布禁止令,你能如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