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廿一)(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牵一发、动全身。
  正如刘玉之前说过的,不怕折腾,就怕不折腾。
  只要折腾,必要出问题。
  李欗不是对小农有承诺而被推上去的皇帝,他是对大资本、军功贵族、底层军官、长役士兵、海军、以及一部分实学派和复古儒学派的“读书人”有承诺,而被推上去的。
  在他上去后,强行催动了大顺的工业发展,却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等着前面一通勐跑,稳固了地位后,却发现,后面是一步也迈不动了——除了对外扩张。
  但问题就在于,在这个时代,对外扩张大顺已经到极限了。
  比如说,北美的土地,很多地方空着,大顺不缺土地,也不缺人,而是缺人跑到土地上的过程。
  比如说,日本。就这样了,还能咋样?都已经六公四民了,还能有多大的市场?
  比如说,印度。农业税倒是收了。问题是,印度也需要军队、海军、行政开支。算上这些支出,真正结余也剩不下多少。
  于是陷入了死循环。
  不考虑内地问题,想扩大外部市场?
  要么,学英国殖民模式,一颗铁钉也不能在扶桑生产。然而,这就意味着,资本根本不会移民,全得大顺自己掏钱,没钱。
  可,移民优先,资本唱主角,那扶桑那边就围绕着美洲自己搞贸易圈。借助刘玉留下的奇葩的殖民土地法,强行固定出了劳动者从属于资本的关系,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劳力,那大顺这边就吊毛卖不出去,等于没扩大外部市场。
  同样的。
  既想在印度劫夺廉价的原材料、又想让印度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内部人口伴随着天花防治、黄河修缮、京汉铁路运粮等等问题,蹭蹭地涨,回过神来想要解决内部问题的时候,又发现无从下手。毕竟他是皇帝,还想玩制衡,只怕真把旧的科举人才都干没了,这制衡之法也用不得了,到时候这皇帝怎么当?无非不是换了群念别样经的人揉搓?
  在这地主士绅那么好动的?
  简单来说,就是刘玉跑路前,打完了一战。而一战之前的所有胜利成果,容易吃的,现在基本都被瓜分干净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