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卅一)(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底哪个是椟、哪个是珠,这是个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
  均田派所谓的珠,或者说他们所说的阶级,其实更类似于阶级的原初概念,即历史上圣西门对于阶级的初步理解。
  本身大顺这边就是三歪经唱主角,加上现在大顺的经济基础距离不歪经的经济基础还差一些,故而他们嘴里所言的“阶级”,基本上还是历史上圣西门主义说的“实业家、银行家、工匠、天才、手工业者”之类的范畴,是个很笼统的东西。
  均田派虽然其实现在仍旧不成熟,但就思想下,已经有了点深度。
  虽然说,这种深度,是从刘玉说的那种变种的“马尔萨斯经济学”、或者说逆练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引申出的,和刘玉的本意相差有点远,甚至有点偏到考茨基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上去了。
  但于此时、于现在这个西历1793年的时间点,他们的想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均田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他们的意思便是说,的确,大顺相对于世界别处,拥有很强的手工业基础。
  但是,这种手工业、或者说工业,尤其是刘玉改革之前,并不是很健康。
  这种手工业的强势基础,是以“地租、征税、剥削下的农业盈余”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是畸形的。
  典型的,如之前大顺的京城、法兰西的巴黎,就是这种类型。
  京城的消费能力,靠的是征税、发饷、俸禄、贵族地主的地租等等。
  这些工商业,是服务于三歪经理论中的“有效需求者”的——包括说法国的巴黎,工业起步也是以奢侈品制造业起来的。
  但是因为大顺的体量足够大、底子足够厚,是以当刘玉改革之后,对外扩张夺取市场后,依靠之前这种不健康的手工业底子,很快在对外扩张中先发地区转型成功。
  但对内地而言,许多县城、州府,其手工业、商业的对象,是【农业剩余占有者】。
  而这种经济模式,上限是不足的,并且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化的进程。
  于是,均田派的意思,是说,工商业要发展,那就必须破而后立。
  将对象,从【农业剩余的占有者】,转为【农业的生产者】。
  而之前以此为依托的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必然是痛苦的,但若不完成转型,那么上限就卡死了,最后大家都得完犊子。
  又因为,大顺的情况特殊,亦即人均土地不足的特殊情况,使得就算均田,那么【农业的生产者】本身,也没有太强的消费能力。
  那么怎么办呢?
  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让农业的生产者,以某种方式,不得不购买工业品,甚至包括大型机械等如果小农没需求那就想办法让他们有需求,从而打下工业基础。
  要么,利用现在的现实,即大顺在海外有广袤的可耕种土地的现实,让农业的生产者垦殖迁民,从而让他们有自身吃喝之后的盈余来购买工业品。
  最终,将之前畸形的、不健康的手工业、或者说工商业城市,转型为健康的、不畸形的、以农业生产者而非农业剩余占有者为目标的工商业城市。
  这种思考,这种考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什么黄石公扔了本天书就一下子顿悟了的。
  而是因为大顺这边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一种思考和意识。
  老马说:【大工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农村,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
  这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这是道,而各国不同的情况和具体应对,是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