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完)(9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到这,李欗便笑了。
  “兴国公的棺椁已经下葬了,死后原知万事空。他都死了,又怎么会知道【大顺现有的具体条件】是什么条件呢?”
  “所以他最多也就能留一些诸如《因为搓布炒茶的生产,所以可以达成与荷兰商业资本合作的结果》的道理。这些道理肯定是对的,但怎么办、以及在此时具体条件下怎么办,他是不可能写的。”
  “因为,兴国公生前最忌讳的事,就是刻舟求剑、东施效颦、守株待兔。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在几十年前,就留下和【大顺现在的具体条件】相关的任何文字呢?”
  “所以,那些东西是不是他留下的,并不重要。因为那是道理,我也能看,且并不会因为我是皇帝所以这个道理就不对了。”
  “道理在这摆着。天朝人需要的,好比是《在大顺现有的具体条件下,怎么办才能战胜荷兰下南洋、并且达成这种与荷兰商业资本合作的结果》;然而荷兰人,则可以根据这个道理,推出《在荷兰的现有的具体条件下,怎么办才能阻碍大顺下南洋,并且继续把握商业霸权和主导权,避免大顺下南洋拿下商业主导权》。”
  …………
  …………
  几个月后。
  伴随着科举制改革的争论、以及“进步”的皇太子在实学派中的演说引发的更大的争论。
  取义自嘲的“通儒社”的年轻人,在来今雨轩进行了最后一次相聚。
  大家最后握了握手,彼此说了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便此各奔东西。
  有的人,追随着皇太子,随从幕僚,出谋划策,坚信改良。
  有的人,投笔从戎,认为靠着对外扩张的市场,可以完成转型。
  有的人,放下政见,投身科学院中,去探索宇宙之无穷、物理之奥妙。
  有的人,重新拿起了《论语》,和颜李学派、泰州学派的人,尝试着搞乡村建设、乡约、乡德、乡贤、君子、学校。
  有的人,变卖了家产,带着一群人远渡重洋,希望搞一个理想化的、小国寡民的、人人劳作的、没有人夺走他人劳动成果的乐土。
  有的人,募集股本,兴办实业,认为既然未来是某种必然,那又何必急于一时。
  有的人,结成了密谋的小圈子,准备了炸弹,袭击了科举改革的衙门,想要倒逼朝廷放弃这种改良,转而用激进的显学均田手段,三十年完成迁民。
  有的人,联络那些欲要取旧学科举而代之而有名禄实学子弟,欲要效公车上书之旧事,力陈渐变之弊、速变之利,由是名声日显,乃为实学人望。
  有的人,则走入工厂、远行乡村,观察着变化、询问着诉求、考虑着未来、思考着怎么办,摸索着在大顺的现有条件下怎么办。
  (全书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