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挖祖坟,隳龙城(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相如的破龙城为何会在这时节到来,那是因为汉武帝的安排。汉武帝虽然英明过人,并不是神仙,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破龙城在战事结束之期到来,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吧。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未央宫,养心殿。汉武帝仍是一如既往的凝望北方,所不同的是,他眼里只有期盼之色,不再焦急。
  申公周亚夫主父偃董仲舒卫绾张骞他们与汉武帝一般神态,望着北方,一脸的期盼。
  自从得到周阳把匈奴围住以后,匈奴是插翅难逃,胜利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是来得早与晚的差别。当然,汉武帝他们仍是希望早日得到胜利的喜讯,心中石头才能落地。
  你们说,何时能传来捷报汉武帝打破沉默,转过身,面对周亚夫他们问询起来。
  呵呵胜利是铁定了,一提起这事,众人不由得一阵欢喜,出一阵畅笑声。这是上千年等来的良机,还是前所未有的大捷,近两百万匈奴插翅难逃,不要说成为事实,光是想想就足以激荡人心的了。
  皇上,臣以为就在最近一段时间。申公老成谋国之人,略一思虑,得出结论。
  算算时间,匈奴被围已经一个多月了,匈奴吃的早就没了。到眼下时节,已经饿成皮包骨了吧是该最后一战的时候了。周亚夫对军事极是拿手,微一凝思就有了结论:匈奴饿得没了力气,即使阳儿不动手,匈奴也会饿死。
  不汉武帝断然否决周亚夫的话:这最后战,大汉一定要杀还要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唯有如此,匈奴才会胆寒接下来,大汉用恩,才能结匈奴之心,匈奴才不敢有二心
  别看汉武帝年岁小,天生就是谋国之人,他的想法竟然和周阳不谋而合。申公主父偃董仲舒卫绾他们对谋国之事很是在行,对汉武帝的说法大是赞同:皇上圣明
  这个周亚夫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却于谋国很不在行,愣怔了一阵,方才明白过来,有些担心的道:阳儿万一不杀,那不是错失良机么
  匈奴饿死和给汉军杀死,对匈奴的震慑效果全然不同,周亚夫要不担心都不成。
  哈哈汉武帝指着周亚夫,大笑起来:周亚夫呀周亚夫,亏你还是姐夫的生父,还不知道姐夫的精明姐夫一定能想到
  是呀申公对周阳很是服气:大帅不仅用兵奇诡,老于谋国,有全局眼光,能从大处着眼,大帅一定会做好此事条侯,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
  经他们这一说,周亚夫想想,周阳比他更厉害的就在于全局眼光。若单说用兵打仗,周亚夫虽然不一定能如周阳那般奇诡,让人无从捉摸,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周亚夫缺的就是从全局着眼的才具,不善谋国。
  象这么大的仗,不仅仅打胜了就行,还要为以后的治理打下基础。朝中不乏良将,真正能把二者很好完成者,只有周阳一人,就是卫青也略有逊色。李广程不识更不用说了,善于打仗,不善谋事,跟周亚夫一类人。
  啪突然之间,汉武帝似有所悟,右手猛的敲在额头上,出清脆的响声。
  汉武帝少年老成之人,稳重异常,很少见到他如此举动,申公他们不由得大是惊讶。然而,让他们更加惊讶的还在后头,只听汉武帝一个劲的自责:朕真是糊涂了糊涂透顶竟然连这么重要的事都没想到
  皇上,何事呀主父偃很是惊奇的问道。
  他这问话正是众人心中所想,不由得睁大眼睛,瞪着汉武帝,静等他的回答。
  你们说,打胜之后,大汉接下来该当如何举动汉武帝没有回答主父偃的问话,而是反问一句。
  皇上,臣以为,是治理主父偃目光深远之人,看得特别远:开疆拓土,重在治理。唯有治理好了,大漠才是大汉的
  主父大人此极是有理
  董仲舒深表赞同:这在历史上不乏教训,大汉一定吸取。战国之初,魏国最强,名将吴起河西练兵,练就魏武卒,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地势高,俯瞰关中,威胁秦国的国都,若是用得好的话,很容易灭掉秦国。可是,魏国的君主目光短浅,没有现河西的用处,没有治理。魏国空自拥有河西数十年,到头来,反给秦国夺回去。
  正是因为名将吴起夺了河西之地,秦人才唱出了赳赳老秦,还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的壮歌。这歌唱了数十年,最后成了秦军的战国,传唱百年。
  魏国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不能治理,这是战国之世最大的败笔之一了。若魏国治理得好,从河西出,很可能灭了秦国,就不会有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了。
  嗯对这战国时代最大的败笔,汉武帝大是惋惜:可惜了大好河山朕,决不做魏王大漠虽然苦寒,也是大汉的土地,无论如何,要治理好朕的问题,你们还没有回答呢再说
  要之务,不是治理,那会是申公沉吟起来,突然之间,申公大拇指一竖,赞不绝口:皇上圣明目光深远打胜之后,大汉要之务便是威慑匈奴之心,要让匈奴不敢生二心,方能治理
  啪啪汉武帝轻轻击掌,大加赞赏:申公老成谋国之人,所言极是有理朕也如此以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