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两极争霸(1 / 2)
大致从1860年开始全球进入两极争霸的年代,算上法国算是伪“三足鼎立”,这两极当然就是大英帝国和中华帝国了。
和美苏争霸一样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展开各个层面的对抗,从东方到西方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包括小范围的军事都在不断的对抗和冲突。
从总体的态势上看两边各有胜负。
1883年,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在累积,庆幸的是两国政府间似乎有意遏制这种冲突的升级避免可能存在的大战。但这一年开始世界开始进入中国时代,因为中国人首先转变了思路开启了两极争霸的高潮。
从当年的全球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国之间实际上不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印度,大英帝国女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一直在中国人的旁边,一旦两国发生断交宣战,英女皇的头顶将淡然失色。
欧洲,中华帝国当时主要的产品销售市场,开战后所有通向欧洲的窗口将关闭。
到时候这两个世界霸主的结果都可以预见是一样的下场。
所以,中国的政治家和英国的政治家们都在用各自的妥协维持着这种表面上的和平,直到有一天另一股势力的崛起。
——《全球政治纪实·中英争霸》
林宏很清楚即使两国真的开战了,自己的赢面还是很大的。失去了欧洲市场自己国内目前的市场结构和内循环消费也足够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屁股决定脑袋有时候是不二哲理。老百姓要的是稳定,稳定的生活、稳定的收入。当然要是林宏执意开战,老百姓也绝对不会多说,这也是东方封建思想留下的不知道算是好处还是坏处。
闪电战,林宏不是没想过,但现在这个时间段,没有飞机没有导弹的年代远在东方的中国和远在西欧的英国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林宏其实是想接着中英两国这种对抗的态势进一步激发民族的潜力。
1883年,一月一日的元旦。
中华帝国国民议会的三院通过了内阁提交的《1883年帝国财政预算法案》。实际上这份法案已经在1882年十一月份就提交过一次了,之所以修改拖到了第二年元旦,是因为林宏在国会上提出了新增内容让内阁不得不重做预算。
除了社会福利体系的经费不变外,这次预算的经费中行政事务费在内的包括海陆两军的军费都有一定程度的压缩。多出来的钱全部投入文化部和宣传部,用来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和输出中国思想。
在林宏看来既然中英两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抗的两极争霸时间,那么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要把这种斗争上升到文化层面和思想层面。用中华美食去砍翻英国的黑暗料理,用马克思主义去掀起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潮,用儒家的仁爱忠义去感化欧洲功利主义。
当然林宏也发现了中华帝国自身的不足,就是宗教。
传统的道教,一直讲求无为(当然道家也说过无所不为这里诩人断章取义一下),总体是一种出世的思想,根本无法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抗衡,至于佛教林宏最看不起了,从帝国成立至今的这四十多年里林宏一直在不断的打压佛教。
和尚一样要交税,当和尚要考试。这是两条硬性的规矩,今年开始林宏决定把这规矩中的考试一条同样用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上,从而遏制他们的发展。
中国老百姓实际上是最讲究使用的民族,其实我们中国人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祖先信仰和英雄信仰。所以林宏今年要做的就是重塑中华的道教信仰。后世林宏作为宅男也看过洪荒系的书,作为洪荒的来源,林宏决定将《淮南子》重新拿出来再整理出一个完善的洪荒和仙家体系。
鸿钧、盘古、女娲、三清道祖等等等等,等中国传统的神仙体系拿出来,老百姓绝对不会去理什么耶稣和真主,到时候那些西方教统统滚蛋。
---------------------------------------------------------------------------------
1882年12月1日,英国,唐宁街。
大英帝国的首相威廉·格莱斯顿正在办公室里和自己的内阁大臣们商讨接下来一年的治国方略。
“乔治,说一说去年全年的情况吧!”格莱斯顿示意自己的副手乔治·克拉格。
“好的,首相。”乔治翻开自己手上的文件开始陈述,“截至上个月财政部给出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发展还算良好,在煤、钢铁、糖等原料市场上我们依旧占有世界大部分市场,但必须指出我们在商品输出上已经开始失去优势,中国的商品正在欧洲市场上疯狂销售,但我们的商人们缺乏有效的手段对抗中国人的商业贸易。......”
“中国人在欧洲市场上通常以极低的利润销售传统商品,但我们的商人却无法这样做,因为这些中国商品的数量实在太大了。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拳头产品茶叶和丝绸,中国人依旧占据了世界市场的九成,即使在印度的红茶生产也多是中国人在投资。”
“另外在一些新兴商品方面我们完全丧失主动权,诸如日化产品和副食品,我们的商人根本不愿意涉及这些生产成本高利润低的行业。”
“法国人这几年也在快速的发展经济,他们和中国人合资开设了许多工厂引进了中国人的技术,而我们的商人因为帝国法律的约束无法正常和中国人进行技术合作和合资建设,这一点国内很多商人表示有意见。” ↑返回顶部↑
和美苏争霸一样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展开各个层面的对抗,从东方到西方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包括小范围的军事都在不断的对抗和冲突。
从总体的态势上看两边各有胜负。
1883年,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在累积,庆幸的是两国政府间似乎有意遏制这种冲突的升级避免可能存在的大战。但这一年开始世界开始进入中国时代,因为中国人首先转变了思路开启了两极争霸的高潮。
从当年的全球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国之间实际上不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印度,大英帝国女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一直在中国人的旁边,一旦两国发生断交宣战,英女皇的头顶将淡然失色。
欧洲,中华帝国当时主要的产品销售市场,开战后所有通向欧洲的窗口将关闭。
到时候这两个世界霸主的结果都可以预见是一样的下场。
所以,中国的政治家和英国的政治家们都在用各自的妥协维持着这种表面上的和平,直到有一天另一股势力的崛起。
——《全球政治纪实·中英争霸》
林宏很清楚即使两国真的开战了,自己的赢面还是很大的。失去了欧洲市场自己国内目前的市场结构和内循环消费也足够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屁股决定脑袋有时候是不二哲理。老百姓要的是稳定,稳定的生活、稳定的收入。当然要是林宏执意开战,老百姓也绝对不会多说,这也是东方封建思想留下的不知道算是好处还是坏处。
闪电战,林宏不是没想过,但现在这个时间段,没有飞机没有导弹的年代远在东方的中国和远在西欧的英国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林宏其实是想接着中英两国这种对抗的态势进一步激发民族的潜力。
1883年,一月一日的元旦。
中华帝国国民议会的三院通过了内阁提交的《1883年帝国财政预算法案》。实际上这份法案已经在1882年十一月份就提交过一次了,之所以修改拖到了第二年元旦,是因为林宏在国会上提出了新增内容让内阁不得不重做预算。
除了社会福利体系的经费不变外,这次预算的经费中行政事务费在内的包括海陆两军的军费都有一定程度的压缩。多出来的钱全部投入文化部和宣传部,用来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和输出中国思想。
在林宏看来既然中英两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抗的两极争霸时间,那么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要把这种斗争上升到文化层面和思想层面。用中华美食去砍翻英国的黑暗料理,用马克思主义去掀起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潮,用儒家的仁爱忠义去感化欧洲功利主义。
当然林宏也发现了中华帝国自身的不足,就是宗教。
传统的道教,一直讲求无为(当然道家也说过无所不为这里诩人断章取义一下),总体是一种出世的思想,根本无法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抗衡,至于佛教林宏最看不起了,从帝国成立至今的这四十多年里林宏一直在不断的打压佛教。
和尚一样要交税,当和尚要考试。这是两条硬性的规矩,今年开始林宏决定把这规矩中的考试一条同样用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上,从而遏制他们的发展。
中国老百姓实际上是最讲究使用的民族,其实我们中国人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祖先信仰和英雄信仰。所以林宏今年要做的就是重塑中华的道教信仰。后世林宏作为宅男也看过洪荒系的书,作为洪荒的来源,林宏决定将《淮南子》重新拿出来再整理出一个完善的洪荒和仙家体系。
鸿钧、盘古、女娲、三清道祖等等等等,等中国传统的神仙体系拿出来,老百姓绝对不会去理什么耶稣和真主,到时候那些西方教统统滚蛋。
---------------------------------------------------------------------------------
1882年12月1日,英国,唐宁街。
大英帝国的首相威廉·格莱斯顿正在办公室里和自己的内阁大臣们商讨接下来一年的治国方略。
“乔治,说一说去年全年的情况吧!”格莱斯顿示意自己的副手乔治·克拉格。
“好的,首相。”乔治翻开自己手上的文件开始陈述,“截至上个月财政部给出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发展还算良好,在煤、钢铁、糖等原料市场上我们依旧占有世界大部分市场,但必须指出我们在商品输出上已经开始失去优势,中国的商品正在欧洲市场上疯狂销售,但我们的商人们缺乏有效的手段对抗中国人的商业贸易。......”
“中国人在欧洲市场上通常以极低的利润销售传统商品,但我们的商人却无法这样做,因为这些中国商品的数量实在太大了。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拳头产品茶叶和丝绸,中国人依旧占据了世界市场的九成,即使在印度的红茶生产也多是中国人在投资。”
“另外在一些新兴商品方面我们完全丧失主动权,诸如日化产品和副食品,我们的商人根本不愿意涉及这些生产成本高利润低的行业。”
“法国人这几年也在快速的发展经济,他们和中国人合资开设了许多工厂引进了中国人的技术,而我们的商人因为帝国法律的约束无法正常和中国人进行技术合作和合资建设,这一点国内很多商人表示有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