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十二章南北朝
  (40589年)
  公元40589年期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均都建康,是为南朝;与此同时,北魏先后统一北方。54年,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建都邺城的东魏、北齐和建都长安的西魏、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灭北周,589年,又灭陈朝,中国重归统一。
  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
  一、刘宋兴亡(40479年)
  刘宋是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于40年建立的,并改元永初,是为宋武帝。刘裕建宋后不到三年病死,其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元嘉三十年间,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宋书V孔恭传》)的兴盛局面,被后人誉为***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年),刘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的骨肉相残的内部斗争。宋文帝想废掉太子刘劭,事泄后被刘劭所杀。接着,文帝第三子、江州剌史刘骏又率兵攻入建康,杀了刘劭。嗣后,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权遂落在了中领军萧道成之手。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
  二、南齐兴亡(47950年)
  萧道成原为刘裕的远支亲属,以此入仕,后升任中领军之职,掌握了禁卫军权。479年登极称帝,建国号齐,史称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在位不到四年死去,其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南齐境内爆发了一次由唐寓之领导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由南朝政府的“检籍”引起的。因为南北割据以后,战事频繁,江东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为了逃避兵徭,广大百姓和庶族地主便利用各种方法,“改注籍状,诈入仕流”,千方百计使自己变成“百役不及”的特权阶层或不服兵徭的各色人户。故从刘宋开始,便推行“检籍”,旨在清查冒牌“士族”和搜刮避役的游食之民。齐武帝继位,又严厉推行“检籍”,对却籍者不惜重刑处罚,遂激起了却籍者的强烈不满。唐寓之趁机在富阳造反,“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唐寓之攻占富阳等地后,遂在钱塘称帝,建国号吴,年号兴平。后被官军镇压。这次起义虽失败了,但却迫使齐武帝停止检籍,并恢复了以前的籍状。有人认为唐寓之领导的是一次农民起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富民反对“检籍”的武装叛乱,并不是农民起义。
  齐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接连不断的内部斗争。最后,南齐宗室、雍州刺史萧衍率兵攻入建康,专制朝政。和帝中兴二年(50年),萧衍代齐建梁,南齐灭亡。
  三、萧梁兴亡(50557年)
  萧梁的建立者萧衍原是萧道成之侄,后官至雍州剌史,镇守襄阳。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其兄萧懿,萧衍遂率兵攻入建康,废杀宝卷,50年即帝位,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简朴,勤于为政,但对其亲属却放纵贪污,故吏治腐败。他又佞信佛教,创立三教同源说,又大修佛寺,早晚礼拜,甚至还三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当和尚。于是,达官贵人都竟相效尤,佛教在江南得以广泛传播。
  由他主持修订的《梁律》繁琐庞杂,苛重无比。他还大兴土木,轻用民力。故有人评价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忧士之不禄。***
  中大同二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执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众议,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萧渊明率兵策应。结果,兵败被俘。侯景亦被高澄击败,遂率残部800多人南逃,赚取了寿阳,被梁武帝任为南豫州剌史。这时,东魏又开展外交攻势,表示要用被俘的萧渊明换回侯景,梁武帝当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结主持长江防务的萧正德,渡过长江,迅速攻占了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达四月之久。台城陷落后,梁武帝即病饿而死。侯景又将萧正德缢杀,于551年11月登极称帝,建国号汉。次年二月,梁荆州剌史萧绎派大将王僧辩攻入建康,击杀侯景,侯景之乱至此平息。与此同时,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杀。次年,西魏又将萧詧在江陵扶立为帝,是为后梁。不久,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梁亡。
  四、阵朝兴亡(557589年)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原为梁末高要太守。他曾与王僧辩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乱,以功被封为扬州剌史,坐镇京口。王僧辩废梁敬帝,拥立从北齐迎回的萧渊明为帝后,霸先从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扶敬帝即位,并打败了北齐的进攻。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又废敬帝,登上帝位,建国号陈,是为陈武帝。但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陈叔宝却是南朝有名的荒淫之君。他宠爱贵妃张丽华,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坏。589年,终被隋朝所灭。
  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
  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盛极而衰的首要标志就是士庶之间不准通婚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出现了***婚宦失类***的现象;其次是士庶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混乱,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致***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寒门庶族的势力乘机崛起,其主要标志就是寒人掌机要和寒人任典签。
  东晋南朝的机要官是指中书监下的中书通事舍人。东晋时期,杂用士庶,但自南朝以来,则专用寒人,且权力大增,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典签亦称签帅,是刘宋时创设的一个官职,开始的职权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镇的宗室诸王批阅公事和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后来,诸王的年龄日长,权势渐盛,争权夺利和骨肉相残的事件,史不绝书。于是,典签的权力大增,以致***威行州郡,权重藩君***,***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剌史。***总之,随着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寒门庶族乘机崛起,逐渐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权大权。这是当时地主阶级关系变动的重要内容。
  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出现这种阶级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门阀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愿***竟智尽心,以邀恩宠***,于是,军政大权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
  一、北魏兴亡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与北魏的统一北方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魏晋时期,内迁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云中故城)一带。后迁居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78年,其首领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裆轿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国家规模。86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伦河附近)建魏,史称北魏。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和邺城,隔河与东晋对峙。次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称魏帝,是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继位后,于41年灭大夏,46年灭北燕,4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继位,时年五岁,其母冯太后辅政。从太和九年(485年)开始,孝文帝曾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北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鲜卑拓跋氏是一个兴起较晚的民族,而被征服的中原地区则早已进入了发达的封建社会。“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为被征服者所同化”(《马恩选集》第三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7年版),当是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场改革遂应运而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