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5 / 5)
近年来有人却认为对隋炀帝应具体分析,不应一概否定。他的营建东都,从政治上加强了隋王朝对中原和关东地区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他的修建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遗惠后代,其功可纪;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强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他的三伐高丽,事出有因,不可一概斥之为侵略战争,而是带有收复失地的正义性质。总之,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决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
隋末农民大起义主要是由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暴政引起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政治上的残酷暴虐拒谏饰非是隋炀帝在政治上的一大错误。他曾对大臣虞世基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能置之地上。***(《通鉴》卷18,大业九年八月)高颖和贺若弼等骨鲠大臣相继以直言见杀,而虞世基、宇文述等一批奉迎拍马之徒遂麕集左右,政治日坏。另外,隋炀帝又生性残酷,淫刑滥杀,不仅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经济上的肆意掠夺隋炀帝是个穷奢极欲而又好大喜功的封建帝王。他在营建东都和三游江都之时极尽铺张,对人力、财力的挥霍浪费,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又为了向西域和诸蕃酋长夸耀富强,于每年正月在洛阳盛演百戏,以布帛缠绕街旁树木,所供酒食亦不取值。于是财政开支与日俱增。为了填补财政支出,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租赋之外,一切征敛***,甚至***逆折十年之租***(《隋书V食货志》)。另外,他又滥用民力,大兴土木,频繁征辽,督役过急,故繁重的徭役、兵役成了广大农民最为沉重的负担,把人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
长白山王薄首义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聚众起义,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号召。于是,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山东地区则成为起义的策源地。
杨玄感起兵与农民起义的进一步发展大业九年(61年),当隋炀帝二伐高丽之时,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起兵叛乱,进攻东都洛阳。迫使隋炀帝从辽东前线回师,将其镇压,杨玄感兵败自杀。但在此前后的农民起义却更加高涨,隋王朝已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支农民起义主力军的形成与发展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起义军兴起于大业七年(611年),领导人是原隋朝的法曹小吏翟让,迅速发展到万余人,活跃于中原一带。后来,经人荐引,李密又加盟其间,并布署大海寺之战,围歼了隋将张须陀部,又相继攻占了兴洛仓和回洛仓,瓦岗军急骤增至几十万人。于是,翟让遂把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大业十三年冬,李密袭杀翟让。次年,又力排众议,率部狙击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部,使瓦岗军受到重创。接着,把持了洛阳政权的王世充乘机出军,瓦岗军大败,兵马损失殆尽。李密只得入关降唐,被任光禄卿之职。李密嫌封官太小,遂以招集瓦岗旧部为名,率部出关,行至桃林,又欲叛唐而去,被唐将盛彦师所杀。至此,瓦岗军彻底失败。
河北起义军的领导人是窦建德,农民出身。曾先后随孙安祖和高士达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孙、高二人死后,建德遂收合余众,攻占了河北很多州县,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次年,又建国号夏,改称夏王。唐高祖武德三年(60年),唐将李世民率兵包围洛阳,王世充派人向建德求救。建德率众赴援,被唐军在虎牢击败,建德被俘,后送斩长安。次年秋,建德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尽复夏国故地。但至武德六年,亦被镇压。
江淮起义军是活跃在东南地区的主力部队,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他们率众击败了隋将陈稜部后,遂以丹阳(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尽有江淮地区。唐朝建立后,杜伏威亲赴长安,向唐投降。武德六年(6年),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建国号宋,继续坚持起义大旗。次年,亦被唐军所镇压。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
第一,这次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打垮了以隋炀帝为首的暴虐政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
第二,这次起义给了唐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迫使其不得不改变隋末赋役繁重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社会经济也得以较快发展。
第三,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封建剥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
隋末农民大起义主要是由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暴政引起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政治上的残酷暴虐拒谏饰非是隋炀帝在政治上的一大错误。他曾对大臣虞世基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能置之地上。***(《通鉴》卷18,大业九年八月)高颖和贺若弼等骨鲠大臣相继以直言见杀,而虞世基、宇文述等一批奉迎拍马之徒遂麕集左右,政治日坏。另外,隋炀帝又生性残酷,淫刑滥杀,不仅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经济上的肆意掠夺隋炀帝是个穷奢极欲而又好大喜功的封建帝王。他在营建东都和三游江都之时极尽铺张,对人力、财力的挥霍浪费,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又为了向西域和诸蕃酋长夸耀富强,于每年正月在洛阳盛演百戏,以布帛缠绕街旁树木,所供酒食亦不取值。于是财政开支与日俱增。为了填补财政支出,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租赋之外,一切征敛***,甚至***逆折十年之租***(《隋书V食货志》)。另外,他又滥用民力,大兴土木,频繁征辽,督役过急,故繁重的徭役、兵役成了广大农民最为沉重的负担,把人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
长白山王薄首义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聚众起义,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号召。于是,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山东地区则成为起义的策源地。
杨玄感起兵与农民起义的进一步发展大业九年(61年),当隋炀帝二伐高丽之时,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起兵叛乱,进攻东都洛阳。迫使隋炀帝从辽东前线回师,将其镇压,杨玄感兵败自杀。但在此前后的农民起义却更加高涨,隋王朝已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支农民起义主力军的形成与发展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起义军兴起于大业七年(611年),领导人是原隋朝的法曹小吏翟让,迅速发展到万余人,活跃于中原一带。后来,经人荐引,李密又加盟其间,并布署大海寺之战,围歼了隋将张须陀部,又相继攻占了兴洛仓和回洛仓,瓦岗军急骤增至几十万人。于是,翟让遂把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大业十三年冬,李密袭杀翟让。次年,又力排众议,率部狙击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部,使瓦岗军受到重创。接着,把持了洛阳政权的王世充乘机出军,瓦岗军大败,兵马损失殆尽。李密只得入关降唐,被任光禄卿之职。李密嫌封官太小,遂以招集瓦岗旧部为名,率部出关,行至桃林,又欲叛唐而去,被唐将盛彦师所杀。至此,瓦岗军彻底失败。
河北起义军的领导人是窦建德,农民出身。曾先后随孙安祖和高士达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孙、高二人死后,建德遂收合余众,攻占了河北很多州县,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次年,又建国号夏,改称夏王。唐高祖武德三年(60年),唐将李世民率兵包围洛阳,王世充派人向建德求救。建德率众赴援,被唐军在虎牢击败,建德被俘,后送斩长安。次年秋,建德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尽复夏国故地。但至武德六年,亦被镇压。
江淮起义军是活跃在东南地区的主力部队,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他们率众击败了隋将陈稜部后,遂以丹阳(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尽有江淮地区。唐朝建立后,杜伏威亲赴长安,向唐投降。武德六年(6年),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建国号宋,继续坚持起义大旗。次年,亦被唐军所镇压。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
第一,这次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打垮了以隋炀帝为首的暴虐政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
第二,这次起义给了唐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迫使其不得不改变隋末赋役繁重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社会经济也得以较快发展。
第三,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封建剥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