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番子进城(1 / 2)
在明朝万历年间,还有一个特殊的部门与锦衣卫并立,或者说在一些宦官当政的时期,东厂的势力比锦衣卫更为强悍。
而东厂的番子们都是从锦衣卫调拨的精干之士,总的来说除了厂公是宦官之外,属下的掌刑千户、理刑百户、掌班、领班、司房、档头、番子等都是从锦衣卫体系里面挑选出来的,基本上和锦衣卫没什么区别。
挑选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后台、贿赂之类的,但是许多锦衣卫都不屑于加入东厂,根深蒂固不想和宦官为伍的思想,限定了进入东厂的原锦衣卫大部分是溜须拍马的无能之辈。
东厂的番子一旦出京执行任务,比锦衣卫更加贪婪,他们的职责除了侦缉、听审之外,与锦衣卫最大的不同是监听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间接导致了许多番子敲诈勒索平民百姓,特别是商贾。番子们可以罗列无数的罪证,比如说奸商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坑害老百姓之类的,因为番子们有这项权限,当地的县衙根本无权干涉。
宜兴一直以来未曾有过东厂番子据点,奇怪的是,不久前,在沈德胜忙着处理李大贵的事情,清理锦衣卫百户卫所的老鼠屎,对外界的消息闭塞了一些,何况番子们突然来到宜兴,根本没向任何人打招呼,隐藏的比较深,至始至终来到宜兴数十人番子还没暴露过行踪,进城也是穿着百姓的服饰。
宜兴东街的一处普通的宅院内,十几名刚才还穿着普通的大汉换了一身番子服饰,头戴尖帽,身穿褐衫,系小绦,佩绣春刀。
东厂的人大多是从锦衣卫调出来的,除了帽子有显著的翅状外,一些番子在京师也有飞鱼服穿着,只是一般会套上件黑衫或者褐衣。
不要以为番子们都是太监,东厂里面只有首领才是宦官,其余的属下都是从锦衣卫调上去的,等于是把锦衣卫一分为二。
“厂卫”指的是东厂、锦衣卫两个特务部门是相互依存且对立的,这也是皇帝为了完全掌控住它们经过历代先帝形成的一套强有力的制衡措施。
“大人,这么做好像不符合规矩啊?会不会遭到锦衣卫的反扑?”一名番子略有些担忧地道。
此行的头领为档头易裕,三十多岁,在京师认了一个宦官做干爹,故此凭借这层关系从锦衣卫校尉,一跃进入了东厂做档头。
级别上档头并不比锦衣卫百户大,但是拥有实权,手下的番子满员是上百人,这次被外派到宜兴是上面的意思,如今朝廷上的局势并不明朗,东厂也开始外派驻守各地以防不测。
易裕枯槁的脸因为经常要巴结宦官,面部肌肉有些痉挛,抽动了嘴角,恶狠狠地道:“锦衣卫?你们又不是知道这帮家伙的德性,敢阻拦我们东厂的人?怕个鸟!”
京师内东厂番子嚣张跋扈惯了,遇到锦衣卫也是横着走,一帮人近期被派到宜兴监察宜兴,首批是连同易裕是十一人,后续还会有支援。
悄无声息来到宜兴,主要是给锦衣卫、守军、县衙、乡绅士子们一个下马威。宜兴从此以后就是东厂做主了!他们第一的目的是把宜兴各地商贾的例份钱收入囊中,作为东厂建立据点的启动资金。
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是靠自身的谋划来争取利益,所有的开支大部分是取之于民,是否用之于民就不得而知了。
易裕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和宜兴锦衣卫总旗达成了协议。难道说李大贵的凭借就是番子?这样也就是可以推算出为什么李大贵有恃无恐了,东厂在万历年间的权限的确比锦衣卫大,毕竟厂公是皇帝身边亲密的宦官,与内阁、**等权势滔天的人物都有接触,不是锦衣卫可以比拟的。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托厂公的福,番子们如鱼得水,在京师比锦衣卫吃得开。
“走,让锦衣卫看看我们东厂的威风!”一袭褐衫的大汉走出院落,雄赳赳地朝东街走去,宜兴的商贾成为了东厂立威的垫脚石。
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让商人在古代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虽然在万历年间有所回升,却还是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番子们选择商人开刀,讲究的是柿子挑软的捏。
宜兴的东街的店铺有酒楼、绸缎庄、珠宝铺等获利较大的商人店铺,可见易裕对宜兴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番子们开始横扫东街之时,显眼的装束一下子就让在外执行公务的锦衣卫、衙役得知了,宜兴顿时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
番子什么时候来宜兴了?这是众人的一致疑问。
锦衣卫百户卫所,一名急冲冲的锦衣卫校尉从东街跑了过来,脸上似乎挨了几个耳光,表情有些委屈。
沈德胜见状,纳闷不已,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宜兴甚至在大明的领地上,谁敢放肆?何况是扇锦衣卫的耳光了,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何事如此慌张?”沈德胜沉着脸问道,这名锦衣卫是中立派系的,随时会被调到外地,所以沈德胜一副公事公办的意味。
估摸着是不是这小子和其他锦衣卫发生了什么摩擦?
“大人,大人,番子进城了,在东街恐吓交了例份钱的商贾,还打伤了几个弟兄,叫嚣着宜兴以后所有的例份钱都要上交到宜兴东厂临时据点。”这名锦衣卫气愤异常,咬牙切齿,锦衣卫何尝吃过这么大的亏,也难怪,这家伙肯定没在京师任职过,不晓得东厂向来不把锦衣卫放在眼里。
沈德胜还算冷静,考虑着得失,东厂在宜兴建立据点,这是不是意味着京师的大人物开始有所行动了?沉默半天的他,居然忘记了收拾李大贵,根本没把番子进城和总旗李大贵选择在这个时候发难联系在一起。 ↑返回顶部↑
而东厂的番子们都是从锦衣卫调拨的精干之士,总的来说除了厂公是宦官之外,属下的掌刑千户、理刑百户、掌班、领班、司房、档头、番子等都是从锦衣卫体系里面挑选出来的,基本上和锦衣卫没什么区别。
挑选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后台、贿赂之类的,但是许多锦衣卫都不屑于加入东厂,根深蒂固不想和宦官为伍的思想,限定了进入东厂的原锦衣卫大部分是溜须拍马的无能之辈。
东厂的番子一旦出京执行任务,比锦衣卫更加贪婪,他们的职责除了侦缉、听审之外,与锦衣卫最大的不同是监听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间接导致了许多番子敲诈勒索平民百姓,特别是商贾。番子们可以罗列无数的罪证,比如说奸商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坑害老百姓之类的,因为番子们有这项权限,当地的县衙根本无权干涉。
宜兴一直以来未曾有过东厂番子据点,奇怪的是,不久前,在沈德胜忙着处理李大贵的事情,清理锦衣卫百户卫所的老鼠屎,对外界的消息闭塞了一些,何况番子们突然来到宜兴,根本没向任何人打招呼,隐藏的比较深,至始至终来到宜兴数十人番子还没暴露过行踪,进城也是穿着百姓的服饰。
宜兴东街的一处普通的宅院内,十几名刚才还穿着普通的大汉换了一身番子服饰,头戴尖帽,身穿褐衫,系小绦,佩绣春刀。
东厂的人大多是从锦衣卫调出来的,除了帽子有显著的翅状外,一些番子在京师也有飞鱼服穿着,只是一般会套上件黑衫或者褐衣。
不要以为番子们都是太监,东厂里面只有首领才是宦官,其余的属下都是从锦衣卫调上去的,等于是把锦衣卫一分为二。
“厂卫”指的是东厂、锦衣卫两个特务部门是相互依存且对立的,这也是皇帝为了完全掌控住它们经过历代先帝形成的一套强有力的制衡措施。
“大人,这么做好像不符合规矩啊?会不会遭到锦衣卫的反扑?”一名番子略有些担忧地道。
此行的头领为档头易裕,三十多岁,在京师认了一个宦官做干爹,故此凭借这层关系从锦衣卫校尉,一跃进入了东厂做档头。
级别上档头并不比锦衣卫百户大,但是拥有实权,手下的番子满员是上百人,这次被外派到宜兴是上面的意思,如今朝廷上的局势并不明朗,东厂也开始外派驻守各地以防不测。
易裕枯槁的脸因为经常要巴结宦官,面部肌肉有些痉挛,抽动了嘴角,恶狠狠地道:“锦衣卫?你们又不是知道这帮家伙的德性,敢阻拦我们东厂的人?怕个鸟!”
京师内东厂番子嚣张跋扈惯了,遇到锦衣卫也是横着走,一帮人近期被派到宜兴监察宜兴,首批是连同易裕是十一人,后续还会有支援。
悄无声息来到宜兴,主要是给锦衣卫、守军、县衙、乡绅士子们一个下马威。宜兴从此以后就是东厂做主了!他们第一的目的是把宜兴各地商贾的例份钱收入囊中,作为东厂建立据点的启动资金。
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是靠自身的谋划来争取利益,所有的开支大部分是取之于民,是否用之于民就不得而知了。
易裕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和宜兴锦衣卫总旗达成了协议。难道说李大贵的凭借就是番子?这样也就是可以推算出为什么李大贵有恃无恐了,东厂在万历年间的权限的确比锦衣卫大,毕竟厂公是皇帝身边亲密的宦官,与内阁、**等权势滔天的人物都有接触,不是锦衣卫可以比拟的。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托厂公的福,番子们如鱼得水,在京师比锦衣卫吃得开。
“走,让锦衣卫看看我们东厂的威风!”一袭褐衫的大汉走出院落,雄赳赳地朝东街走去,宜兴的商贾成为了东厂立威的垫脚石。
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让商人在古代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虽然在万历年间有所回升,却还是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番子们选择商人开刀,讲究的是柿子挑软的捏。
宜兴的东街的店铺有酒楼、绸缎庄、珠宝铺等获利较大的商人店铺,可见易裕对宜兴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番子们开始横扫东街之时,显眼的装束一下子就让在外执行公务的锦衣卫、衙役得知了,宜兴顿时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
番子什么时候来宜兴了?这是众人的一致疑问。
锦衣卫百户卫所,一名急冲冲的锦衣卫校尉从东街跑了过来,脸上似乎挨了几个耳光,表情有些委屈。
沈德胜见状,纳闷不已,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宜兴甚至在大明的领地上,谁敢放肆?何况是扇锦衣卫的耳光了,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何事如此慌张?”沈德胜沉着脸问道,这名锦衣卫是中立派系的,随时会被调到外地,所以沈德胜一副公事公办的意味。
估摸着是不是这小子和其他锦衣卫发生了什么摩擦?
“大人,大人,番子进城了,在东街恐吓交了例份钱的商贾,还打伤了几个弟兄,叫嚣着宜兴以后所有的例份钱都要上交到宜兴东厂临时据点。”这名锦衣卫气愤异常,咬牙切齿,锦衣卫何尝吃过这么大的亏,也难怪,这家伙肯定没在京师任职过,不晓得东厂向来不把锦衣卫放在眼里。
沈德胜还算冷静,考虑着得失,东厂在宜兴建立据点,这是不是意味着京师的大人物开始有所行动了?沉默半天的他,居然忘记了收拾李大贵,根本没把番子进城和总旗李大贵选择在这个时候发难联系在一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