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我看黄县令也是人才啊(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还真没错,每次他掏钱修桥铺路,到处都是夸赞之声。
  而能够在他身边夸赞的自然都是那些本地乡绅富户。
  “如此黄县令可曾见过穷苦百姓在你面前高声称赞你一声青天大老爷?”
  “这....可能是乡下人不懂礼数,亦或者见本官心中畏惧。”
  “哈哈!黄县令你还要自欺欺人,你莫不是不知道,你修的桥是谁家地的桥?你铺的路是谁家的路?
  你修桥铺路与寻常穷苦百姓何干?受益的全都是那些乡绅富户,他们自然对你大加夸赞。”
  赵铭摇摇头,旋即淡淡道,“让朕猜猜,黄县令家想来还有万民伞吧?也是乡绅富户送的吧?”
  此时黄县令一张老脸已经涨的通红。
  这贼寇当真古怪,明明是贼寇,怎比他一地父母官还懂得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你....你胡说,你根本不知我浮山县情况,岂能满嘴胡说?”
  急了!急了!
  赵铭脸上笑容更加灿烂了。
  急了好啊,急了才好攻破心理防线。
  其实这黄县令大体还是不错的,根本也不用让人去查这个流程。
  早在进门的时候赵铭就看了这人头顶的词条,大体还算不错。
  虽然不是柳文和那样的后勤人才,但这人精通戏曲,话本等物,为官还算清廉,有点城府但不多,有点才华同样也不多。
  一身才华全在话本戏曲之上。
  据说这郁州流传的之多话本戏曲,其实就有这位黄县令在背后操刀的缘故。
  某种程度上,黄县令也算是造福了百姓。
  因为这人经常有去戏楼以及茶馆听曲,听评书的习惯。
  每听到一些不妥之处就会当场指点,如若说到兴起,还会去店家后院与主家当面详谈。
  至此浮山县的戏曲和评书文化十分盛行,以至于本地的戏班子和评书班子经常会带不少学徒,然后一部分外出去其他县城开店捞钱。
  偏偏这黄县令还不要稿酬,可谓是菩萨心肠,对方就是纯粹的兴趣爱好。
  如若黄县令收钱指点,这些店家估摸着也是会应允的。
  赵铭就听张文汇报过安平县的戏楼以及茶馆的这月营收,数目可不少。
  而这店家的户籍全都是浮山县人士,可见这是一条多么庞大的产业链。
  如若黄县令真想以此牟利,赵铭觉得这家伙还真能发财。
  比做那私铸钱币的勾当要稳当靠谱得多。
  这也是金手指评判这人有脑子但不多的缘故。
  技能点商业上可谓是一点没点,官场之道点了一些不多,其他的全都点在了戏曲话本之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