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马和一只眼戴着眼罩, 一只手比划着钩子。(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洪武十八年四月。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沿海百姓惨遭屠戮。
  所幸当地卫所快速出手,平息了倭患。
  而真实情况是,那群倭寇乘着船抢劫之后,就快速离开了。
  朱元璋闻听战报大怒。
  立刻安排信国公汤和巡视南方,修筑城防,做好抵御倭寇的工作。
  另一边。
  紫禁城。
  东宫。
  一个读书人正负手而立。
  跟如今十一岁的皇长孙朱允收讲着什么。
  “如今大明沿海之所以经常有倭寇袭扰,其根子还是在于禁海政策!天下财货交通本就有其自己运行的规律,如今硬要堵死海上贸易这条路,也难怪倭寇们会横行。
  这个道理跟元蒙人总是南下抢劫是一样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能诉诸武力!”
  朱允收看向读书人。
  “希直先生,您觉得,应该怎么解决倭患?”。
  眼前的希直先生。
  本名方孝孺。
  洪武十五年被地方官员举荐,蒙朱元璋亲自接见。
  方孝孺自幼十分聪明,拜大儒宋濂为师。。
  说起来跟太子朱标还是同门师兄弟。
  朱元璋对方孝孺十分欣赏,曾经称赞过他。
  不过那时候的方孝孺只有25岁,朱元璋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留给子孙后辈用,并没有将他召入朝廷做官。
  何况方孝儒的施政方针,讲的还是儒家仁政那一套,跟朱元璋如今的严刑峻法治国理念还是有冲突的。
  朱元璋本人也知道刚不可久,但是为了子孙后世,朱元璋还是宁愿顶着骂名,一直实施严刑峻法~。
  而事实上老朱的良苦用心也在一次朱元璋跟朱标的对话当中可见-一斑。
  朱标劝朱元璋不要乱杀无辜,朱元璋指着地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让朱标将这根荆棘捡起来握在手里。
  朱标自然无法握住。
  朱元璋笑道:“这些刺朕都帮你拔了以后你不就轻松了。”
  其实朱元璋不是不知道国家应当实行仁政,只是他觉得,应该在自己这一代为子孙后代将所有问题都解决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