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想不想办个学校(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厚照盯着王守仁,等到他给自己一个答案。
  事实上这一条也是荀子很重要的一个思想,而且是与孟子背道而驰的,与现在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
  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
  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听到朱厚照到这个问题,王守仁的脸上就有一些汗水了。实在是这个问题很要命。
  因为一旦赞成了荀子的那个学说,那么孟子就会被推翻,那么理学也会被推翻,等于现在天下所有读书人信奉的道全部都是错的。
  这不是思想界本身的问题,这后面代表的东西太多,也太大了。
  不过王守仁还是把心一横,斩钉截铁的说道:“臣觉得正是如此。人性本恶,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本就是人性,”
  朱厚照点了点头。
  后世很多人一听说人性本恶,就是妄断的判断为这里面的恶,指的是坏凶恶。事实上不是的,这个恶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欲望。
  就像饿了要吃东西,想要繁殖要找异性,天生想要过得更好,需要更多的金钱。
  这才是荀子主张的核心,那么有了这个之后,就有了荀子的施政主张。
  他主张对人进行教化,用教化来改变人心,让人克制心中的欲望;让人明理,让人知道什么是仁义。
  而在此基础上,荀子觉得这种事情也不能全都靠教化,有的人天生冥顽不灵,他不通教化,那怎么办呢?
  那么就要采取律法了,用严苛的立法来限制他们。
  说白了就是教化是上限,立法是下限。
  教化是把人向更积极更好的方向去教导,而立法则是让人不能够逾越底线,所以荀子的学说就是在这里,这就是他最核心的思想。
  只不过在荀子之后。他的很多徒弟直接就奔向了法家的道路上。
  比如他的三个著名学生,李斯、韩非和张苍,全部都是法学大家,推崇的也全都是法家。
  所以很多人反感荀子的学说,不将他当成儒门子弟,对他的学生排斥的很厉害。
  尤其是对于他法治的思想,儒家更不喜欢。
  毕竟亲亲相隐,你好,我好,大家好。我犯了罪也不会被砍杀全家,皇帝要仁慈,这多好?
  为什么要用荀子的思想,一弄就杀全家?
  所以荀子的思想败落了,反而是孟子的思想被大家推崇。
  我们都是好人,我们天生善良,我们都是君子,读书什么的事,怎么能叫偷呢?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之下,儒家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天下文人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