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倚天屠龙(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在此际,众人又见了郦清的文章,说出了另一种意见。这家伙许久不露面了,方一出现,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写一部好的小说,与题材或是内容,并无多少相干。它是由作家的天赋串成,发生该发生的情节,出现该出现的人物。
  我了解张斯的为人,并不爱拿作品开玩笑,他既然答应了大家,心底定是有把握的。不然,他宁愿为大家多写一部,也不会随意篡改已有的思路。所以读者的考虑,有些多余,就我所知而言。
  以他的习惯,向来是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所以会给大家一个意外却又可以解释的结局。至于担心破坏前面的铺垫,大可不必,天赋会使他避开这些。张斯的故事,永远出乎人的意料,现在,他将丢下一个意料之外,拿起另一个意料之外。
  有些人或许不相信,以为我在神话他。
  其实不然,他的小说往往有生活的基础,就像《神雕侠侣》,本就是为了抵抗外面的逼迫而写,你们能说他写的不好?现在不过是再逼迫一次而已,相信他会找到新的方法,以突破眼前的困境……”
  这使得读者心中稍安,消去了许多犹疑。
  郦清尽管是个并不很靠谱的家伙,历次的论战中,都是横冲直撞,搞的大家人仰马翻。但文章写的很清晰,字字在理,确实有说服力。而因为她本身便是极为厉害的作家,加上与张斯的交情,话语不免带着权威的色彩。
  而张斯终于可以下楼了,与书迷们握手交谈。
  这次活动是事先准备好的,所以显得秩序井然,后续的动作仍有很多。张斯陪着大家玩闹了一会儿,双方都很尽兴。唯一不好的,是需要签好多的名,手都快断了。对于几位活动的组织者,他还特地写了几幅字,送给他们。
  小说定量连载,丝毫没有停下脚步。
  杨过跳崖,却在崖底见到了小龙女,几经波折,两人终于在一起,令人唏嘘感慨。而郭襄被抓,城池破坏在即,又掀起了最后一段**。双方攻守,一次比一次惨烈,看的读者热血澎湃,难以自已。
  尤其危急的关头,杨过与小龙女忽然出现在战场上,当然还有那只高大威猛的神雕。一路所向披靡,径直前往营救郭襄。与金轮法王一战,占着“黯然销魂掌”之力,终于将其击毙。敌军主帅,也为他杀死。
  蒙古军攻城失败,又退了回去。
  最后一段**结束,此书也该收尾了。
  “郭襄回头过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郭襄对于杨过的情愫,读者看的明白,却只能为她难过。杨过既是那样至情至性,自然只爱着小龙女一个人,对她固然喜欢,但也仅此而已。这样的结局,当真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也令人心生惆怅。
  正是:“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可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却总带着令人唏嘘的意外。或许江湖之中,本就该这样。而张斯的更该,受到了外界的普遍赞赏。尽管对于艺术上的缺失,一些专业评论者,始终不能认同,但对于他的天才,却不得不说一声好。
  “临尾变更,而能入情入理,精彩万分,除了张斯,并世没有第二人。”
  《桃源报》的出版社已经准备好,趁着热潮,付梓发行。张斯在结尾添了一篇文章,那是与小说相辅相成的,他不愿舍弃。
  “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的行为模式,经常随着时代而改变,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变动却十分缓慢。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是并无重大分别。
  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分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
  杨过和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因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
  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系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幻,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结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这篇后记,既解释了小说更改的依据,也透出了作者创作的情怀。讲的非常好,其它作者受益匪浅,表示赞同。
  《神雕侠侣》完美收官,举世瞩目。
  接连两部武侠作品,张斯盟主之位,稳固异常,报刊杂志,纷纷称之为“侠坛文圣”。这是一个绝高的评价,却没有人疑义。实力太过强悍,每一次都轰动天下,议论涌起,别的作者如何能做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