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7章 那超越一切的不可言说者(大结局)(7 / 11)
不,真正的超越,是超越“大”、“强”、“多”、“复杂”这些概念本身!
是超越一切用来衡量、界定、描述存在的尺度!
它要超越的,是“存在”与“非存在”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区分。
为何一定要“存在”?
为何不能是另一种状态?
为何“存在”与“虚无”必须是对立的?
它要超越的,是“逻辑”与“悖论”那看似坚固的对立。
为何必须符合逻辑?
为何悖论就是谬误?
是谁规定了思维必须遵循的律法?
它要超越的,是“定义”与“未被定义”那看似清晰的边界。
为何万物必须有名称、有属性?
那未被定义、未被言说、未被思议的,难道就低于已被定义的吗?
它要超越的,是“一切”与“空无”那看似终极的界限。
囊括了所有,就是终极吗?
那连“所有”这个概念都消散的境地,又是什么?
它要超越的,是这所有等级体系、所有力量层次、所有哲学思辨赖以建立、并深深依赖的那个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比较”与“层次”的思维模式!
是那种总在询问“谁更高?”“谁更强?”“什么是终极?”的惯性。
在这绝对的、如同冰融于水、光溶于光般的明悟之中,路德,这个承载了无数传奇、跨越了无数层级的存在,做出了他最后一个,也是最初始的一个动作。
他……迈出了那“非步”之步。
这一步,并非跨越空间,并非跃迁维度,并非提升能级。
它是向内,同时亦是向外;是向上,同时亦是向下;是前进,同时亦是后退。
它是针对存在根基的一次彻底转向,一次根本性的“跃迁”。
他迈过了“强大”与“弱小”的比较。
从此,力量的多寡失去了意义,因为衡量力量的标尺本身已消散。
他既是那至微的尘芥,也是那创世的雷霆,二者无别。
他迈过了“存在”与“虚无”的分别。
他不再执着于“我存在”的确认,也不再恐惧于“归于虚无”的终结。
存在与虚无,如同手背与手心,本是一体之两面,而他,是那整个手掌,亦是那持手观看的“目光”。
他迈过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 ↑返回顶部↑
是超越一切用来衡量、界定、描述存在的尺度!
它要超越的,是“存在”与“非存在”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区分。
为何一定要“存在”?
为何不能是另一种状态?
为何“存在”与“虚无”必须是对立的?
它要超越的,是“逻辑”与“悖论”那看似坚固的对立。
为何必须符合逻辑?
为何悖论就是谬误?
是谁规定了思维必须遵循的律法?
它要超越的,是“定义”与“未被定义”那看似清晰的边界。
为何万物必须有名称、有属性?
那未被定义、未被言说、未被思议的,难道就低于已被定义的吗?
它要超越的,是“一切”与“空无”那看似终极的界限。
囊括了所有,就是终极吗?
那连“所有”这个概念都消散的境地,又是什么?
它要超越的,是这所有等级体系、所有力量层次、所有哲学思辨赖以建立、并深深依赖的那个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比较”与“层次”的思维模式!
是那种总在询问“谁更高?”“谁更强?”“什么是终极?”的惯性。
在这绝对的、如同冰融于水、光溶于光般的明悟之中,路德,这个承载了无数传奇、跨越了无数层级的存在,做出了他最后一个,也是最初始的一个动作。
他……迈出了那“非步”之步。
这一步,并非跨越空间,并非跃迁维度,并非提升能级。
它是向内,同时亦是向外;是向上,同时亦是向下;是前进,同时亦是后退。
它是针对存在根基的一次彻底转向,一次根本性的“跃迁”。
他迈过了“强大”与“弱小”的比较。
从此,力量的多寡失去了意义,因为衡量力量的标尺本身已消散。
他既是那至微的尘芥,也是那创世的雷霆,二者无别。
他迈过了“存在”与“虚无”的分别。
他不再执着于“我存在”的确认,也不再恐惧于“归于虚无”的终结。
存在与虚无,如同手背与手心,本是一体之两面,而他,是那整个手掌,亦是那持手观看的“目光”。
他迈过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