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十里小才、万里人杰(3 / 3)
  事情便是这么奇妙,甄尧不久前还在想司马懿会在那个角落里看戏,现在便有书信提到他。看到信中所说这家伙已经在洛阳学府呆了有三四个年头,甄尧却是有些意外,看来最早有所动作的,还是这个闷声发财的‘死马’。
不过在这封信中,甄尧最关心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所提出的问题。自己所创学府,并且让州郡依例创办,其中有多少弊端?
各州郡的课本,其实都是毋极内城所印刷,可以说是大汉各学府都是一样的。学生们从最简单的字词开始,到最后便是学习朝堂为官、将帅征战之道。
究竟有没有必要让学子学这么深的知识?这是一个必须想清楚的问题,当初创办毋极学府时,甄尧也是想让它为毋极供给人才。而现在随着大汉一统的趋势更加明朗,自己的治地越发稳固、兴盛,学府是否应该进行削弱?
这种事情甄尧自己一人肯定是无法决断,当即便把郭嘉、贾诩,连带着学府里的胡昭给找来,将田丰所写信件递给他们看,自己则继续思索。
其实这种事,对于郭嘉等人而言,是毫无压力的,虽然学府内可以学到很多,并且有名师指导,但要成为像他们这样大汉屈指可数的顶尖人才,那就更需要的天赋与运气。
不过这不代表几人就能无视此事,特别是胡昭,身为毋极学府最早的老师,他已经能隐隐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安定因素。
以毋极学府现在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刻苦程度,一百个学生学文,出现八十个可塑之才是肯定的。而这八十人中,有三十人左右能达到百里之才,接近半数的人可以达到千里之才,而剩下的少部分,则有可能成为万里人杰。
若是十几二十年前,战乱横生、灾祸遍野,即便成才学生更多,也是可以安排上合适的职位,甚至还会有空缺。但现在,大汉大部州郡已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治地亦无匪患灾荒,为任官员至少能有三十至四十载的仕途寿命。
现任官员人数充足,入仕学子又渴望展现抱负,双方必然会有矛盾,到时候该怎么处理?是让官员就此隐退,还是放弃年轻才俊不用?或者让千里之才行十里之事?
文官尚且如此,武将矛盾更为激烈,以在座几人的眼光,不难看出大汉分合之势,不会太长,短则七八年,长则十余年。
只待战事一经结束,大汉内部、周边疆土都已安定,兵将何去何从?到时且不说出仕为将的年轻一辈,便是老辈将士,如何安置都是麻烦。
大汉其余诸侯都还在为手上可用之人太少而烦恼,甄尧却是已经开始考虑给文武减员了。毋极学府每隔几年就会培养出许多优秀年轻后辈,还有其余各州郡的学府,届时甄尧要安排这么多人的‘工作上岗’,都得掉光满脑袋的头发。
不过也正是因为甄尧事事都走在各路诸侯的前列,眼光永远比他们要远,思虑也比他们多,所以才能一步步的拉开各路诸侯并随之超越。
贾诩、胡昭两人还在思索如何能在保存学府的情况下,解决这个矛盾,郭嘉却似想到什么一般,双眸闪过亮芒,躬身道:“主公,嘉以为,主公当年所思分层教学一事,可以开始部署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不过在这封信中,甄尧最关心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所提出的问题。自己所创学府,并且让州郡依例创办,其中有多少弊端?
各州郡的课本,其实都是毋极内城所印刷,可以说是大汉各学府都是一样的。学生们从最简单的字词开始,到最后便是学习朝堂为官、将帅征战之道。
究竟有没有必要让学子学这么深的知识?这是一个必须想清楚的问题,当初创办毋极学府时,甄尧也是想让它为毋极供给人才。而现在随着大汉一统的趋势更加明朗,自己的治地越发稳固、兴盛,学府是否应该进行削弱?
这种事情甄尧自己一人肯定是无法决断,当即便把郭嘉、贾诩,连带着学府里的胡昭给找来,将田丰所写信件递给他们看,自己则继续思索。
其实这种事,对于郭嘉等人而言,是毫无压力的,虽然学府内可以学到很多,并且有名师指导,但要成为像他们这样大汉屈指可数的顶尖人才,那就更需要的天赋与运气。
不过这不代表几人就能无视此事,特别是胡昭,身为毋极学府最早的老师,他已经能隐隐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安定因素。
以毋极学府现在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刻苦程度,一百个学生学文,出现八十个可塑之才是肯定的。而这八十人中,有三十人左右能达到百里之才,接近半数的人可以达到千里之才,而剩下的少部分,则有可能成为万里人杰。
若是十几二十年前,战乱横生、灾祸遍野,即便成才学生更多,也是可以安排上合适的职位,甚至还会有空缺。但现在,大汉大部州郡已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治地亦无匪患灾荒,为任官员至少能有三十至四十载的仕途寿命。
现任官员人数充足,入仕学子又渴望展现抱负,双方必然会有矛盾,到时候该怎么处理?是让官员就此隐退,还是放弃年轻才俊不用?或者让千里之才行十里之事?
文官尚且如此,武将矛盾更为激烈,以在座几人的眼光,不难看出大汉分合之势,不会太长,短则七八年,长则十余年。
只待战事一经结束,大汉内部、周边疆土都已安定,兵将何去何从?到时且不说出仕为将的年轻一辈,便是老辈将士,如何安置都是麻烦。
大汉其余诸侯都还在为手上可用之人太少而烦恼,甄尧却是已经开始考虑给文武减员了。毋极学府每隔几年就会培养出许多优秀年轻后辈,还有其余各州郡的学府,届时甄尧要安排这么多人的‘工作上岗’,都得掉光满脑袋的头发。
不过也正是因为甄尧事事都走在各路诸侯的前列,眼光永远比他们要远,思虑也比他们多,所以才能一步步的拉开各路诸侯并随之超越。
贾诩、胡昭两人还在思索如何能在保存学府的情况下,解决这个矛盾,郭嘉却似想到什么一般,双眸闪过亮芒,躬身道:“主公,嘉以为,主公当年所思分层教学一事,可以开始部署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