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探奇摘选(3 / 5)
雌蟹蜕壳交配以后,甲壳变成青绿色,到了海里才产卵。雌蟹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量在10万粒以上。所产的卵都附着在雌蟹的腹肢上。怀卵的雌蟹就在海边河口水域越冬,到第二年晚春或初夏,卵才孵化。雌蟹雄蟹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之后,有的结伴在海底作最后一次旅行,寻找一个终老的场所。
河蟹幼体跟河蟹一点不像,更像水蚤,浮游水面。从刚孵化出来的早期蚤状幼体,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到长成幼蟹,总共要蜕皮7次,约经两个月时间。
幼蟹顺着每次涨潮,逐渐接近海滩。最初它们常生活在河口附近的高低潮线之间,涨潮时匿居泥滩上的洞穴中,落潮后外出觅食。到第二年春暖以后,为了取得更多的食料,常成群结队从河口向江河上游迁移。它们每天顺着两次涨潮,可以沿江河前进三四十公里,以后就在离海岸较远的淡水中生活。幼蟹在江河湖荡淡水中生活四五年以后,生长成熟,再沿着它们父辈的道路,长途跋涉迁移大海。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部到福建的沿海各省,凡通海的江河,如鸭绿江、辽河、滦河、大清河、黄河、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甬江、瓯江、闽江等下游各地,都有它的踪迹。
我国是河蟹的原产地,河蟹现在已大批侨居海外,到了朝鲜、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河蟹是怎么移居欧洲去的呢?因为河蟹幼体,常成群地在通海的河口一带活动。每年初夏,长江口河蟹幼体很多,欧洲的远洋轮船常停靠在长江口的吴淞口外,那里河蟹幼体和幼蟹可能通过轮船下层的抽水管进入仓底蓄水池内,随着轮船到了欧洲,又从蓄水池出来,就在当地的河流中定居下来。
“江南三月鲈鱼美”
从小我就听说我的故乡松江县盛产一种四鳃鲈。而且在当时每年一次母亲带我去王家祠堂祭祖的盛宴上,都吃到过这种四鳃鲈。印象中鱼体不大,鱼颊上两边各有一块玉米粒大小的厚颊肉。几十年过去了,后来在北京农展馆的水产馆里,再一次看到陈列的四鳃时,感到十分亲切,并勾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四鳃鲈以松江县产的最著名,而且主要产在松江县城西秀野附近,所以四鳃鲈又名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在我国四大名鱼中居首位,其他三种名鱼即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以及黑龙江兴凯湖的鱼。松江鲈鱼之所以成为名鱼,了因为它肉嫩不腥,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之外,还因为古代人为它作了许多宣传。据古书记载,江南地方官曾献松江鲈鱼给隋炀斋品尝,他非常欣赏,吃完大加赞扬,说松江鲈鱼是“金荠玉鲙,东南佳味”。另据古书记载,三国时候的曹操设宴招待百宫,也用过松江鲈鱼,人称“绘必松江鲈鱼者方美”。
人们一直误以为四鳃鲈真是四鳃,古书中说“天下之鲈皆二鳃,惟松江鲈四鳃”。
其实四鳃鲈跟其他鱼类一样,也只有两鳃,只是由于在它两鳃的前面多了一对呈鳃状的凹陷,很像鳃孔,特别是在春天繁殖季节,这凹陷处呈橙红色,跟真鳃孔一个模样,粗看以为真有四个鳃孔呢。
松江鲈鱼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在浅海,长在江河。松江鲈鱼属浅海洄游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生活。它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觅食。肉食性,以虾为主,也吃小鱼。每年春天,松江鲈鱼在沿海浅水带产卵,卵黏性,成块黏附在石砾上。
产卵后母鱼即死亡。初夏幼鱼溯河来淡水生长,到冬天又洄游入海。在我国沿海和通海江河,都有松江鲈鱼的踪迹。
松江鲈鱼身体圆筒形,头部略宽扁,后部略细而侧扁。体长只有10多厘米,20尾左右才够1千克。鱼体背部呈黄褐色,没有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
从前,松江地区河流里每年可产松江鲈鱼5000千克,可是现在已日渐稀少。究其原因,一则是松江地区工业的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二则江上修建了挡潮闸,使得“老大离家少小回”的鲈鱼苗,很难游归故乡了。
为了满足上海旅游业对松江鲈鱼的需求,为了满足外宾和侨胞想品尝驰名中外的名鱼的愿望,上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学院研究解决了人工饲养松江鲈鱼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松江设点人工饲养松江鲈鱼。进一步扩大饲养,必将是不远将来的事。
比目鱼的“返祖现象”
比目鱼跟一般鱼类比较起来,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鱼体不对称,两只眼睛不是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长在身体向上一面头部的同一侧。口、牙、胸鳍和腹鳍等都不对称。肛口也不在腹面正中线上。鱼体向上的一面颜色比较深,往往跟周围环境的色调相一致,这样便干隐伏海底。鱼体向下的一面颜色比较浅,近乎灰白色,这样在它游动的时侯,底下的肉食性海洋动物就不容易发现它。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比目鱼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时候,跟一般鱼类一样,两只眼睛也是对称地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的,只是到了稚鱼期,即从刚孵化出来算起约20多天以后,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体形发生变态仔鱼向下这一侧的一只眼睛才逐渐向上移动位置,最后和上面原来的那只眼睛并列在一起。这说明比目鱼的祖先,也是左右对称的侧扁形的鱼类,只是由于长期平卧海底生活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演变,才长成了现在这般独特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目鱼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重现其祖先左右对称侧扁形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生长发言中呈现的返祖现象。返祖现象按严格的生物学的含义,仅指生物体已退化的器官或组织,又重新出现在肌体上的现象。比如个别人身上有尾巴、多乳头或全身长毛等,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我们把比目鱼生长发育中某个时期出现它祖先的模样也称做返祖现象,那是从广义上说的。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书中,就有关于比目鱼的记载,注意到了比目鱼两只眼睛长在同一侧面这样一个特点,并且推测比目鱼游动的时候,必须一雌一雄并在一起,分视左右两方,才能成行。
比目鱼以无眼的一侧身体平卧海底,过底栖生活。有时候还把身体埋在松软的泥沙里,只露出两只眼睛,这样一则便于隐蔽自己免遭袭击,二则也更有利于它们突袭猎物。比目鱼适应底栖生活,它的鳃盖膜后缘已向内卷成管状,呼吸的时候,水自口入,然后从鳃孔上端的小孔慢慢放出,这样可避免泥沙进入鳃内。比目鱼一般栖息在水深200-133米左右的海区内。
别以为比目鱼总是一天到晚平卧海底不动的,其实它也挺能游泳。游泳的时候,也以侧卧平躺的姿式,身体上下弯曲,作波状前进。比目鱼也跟其他许多鱼类一样,有洄游习性,有人经过多年标志放流查明,有的种类能洄游370多公里,有的种类甚至能洄游2700多公里,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旅行家”了。
大麻哈鱼为什么能准确回归故乡大麻哈鱼生在江中,长在海里。幼鱼在汪里出世游向大海的时候,身长只有5厘米。它们在外海生活4年之后,长成体重三四千克的大鱼,到了性成熟期,就会想起自己的出生地,于是漂洋过海回老家,一路上不休息,不进食,迎急流而挺进,迂回绕过险礁,顶风破浪1000多公里,一鼓作气潜回自己出生的故乡,在故土繁衍后代。比如在黑龙江东部支流乌苏里江的产卵场出生的大麻哈鱼,一定仍回乌苏里江的产卵场产卵;在黑龙江西部支流呼玛河的产卵场出生的大麻哈鱼,一定仍回呼玛河的产卵场产卵。大麻哈鱼回归出生地产卵的特点,在鱼类中十分突出。那么大麻哈鱼靠什么准确无误地认得回乡之路的呢?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确认大麻哈鱼是利用嗅觉追踪栖息环境的某种气味,来导航的。
到达产卵场的大麻哈鱼,雌鱼雄鱼双双寻找水流急、下有沙砾的浅水滩,作为自己的产卵场所。雌鱼先侧着身子不断地用尾鳍拨打沙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约20厘米深的沙坑,这就是产卵的窝。每一对大麻哈鱼各占有一块1米见方的领地,如果有别的雄鱼冒冒失失闯进来,雄鱼就会奋起把冒失鬼赶跑。鱼卵在沙坑里受精以后,雌鱼雄鱼共同再用尾鳍在沙坑边拨动沙砾,把卵埋在下面。此后的一些日子,雌鱼雄鱼就守护在卵窝的周围,站岗放哨,悉心保护后代。大麻哈鱼一生只产卵排精一次,产卵三四千粒。因为大麻哈鱼千里迢迢赶回出生地生儿育女,一路上不休息也不进食,万分劳累,所以往往产卵后还没有来得及等到孵化出幼鱼,就因精力耗尽而悄悄死去。这种情况在鱼类之中也是不多见的。
晚秋产下的受精卵,要经历一冬的低温严寒,大约经100多天,即到第二年春天,才孵化出幼鱼。幼鱼在出生地只停留大约30天,在体内卵黄囊里的营养耗尽以后,随着江水解冻,它们就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急急忙忙启程,沿江而下,游向那茫茫的大海,在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一带海域成长。4年以后,它们自己又长成了大鱼的时候,又从外海游向内海,再从河口溯江而上,赶回故土繁衍后代
大麻哈鱼的正式名字叫鲑,论长相,它的头部很有特点,吻端突出,微弯,有点像鸟喙。眼小,口大,牙齿尖利。在海洋里生活时身体呈灰银白色,回江产卵时身上会出现许多条紫红色彩带,头部上下颌相对变弯如钩。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两岸,如北美洲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大麻哈鱼是世界名贵鱼类之一,肉色鲜红,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含蛋白质14。9克,含脂肪8。7克。大麻哈鱼鱼子比鱼肉更名贵,粒大如樱桃,嫣红透明,宛如琥珀,含有多种氨基酸。每吨大麻哈鱼鱼子酱的出口价,是每吨大麻哈鱼出口价的3倍多。每到汛期,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县江面,渔船云集,人们日夜不停地围网作业,在短短20多天里,平常年景可捕获大麻哈鱼20多万尾,丰年可捕获上百万尾。
刺鱼的婚装在我国北方沿海,生活着一种只有我们手指头那么大小的鱼类,回为它们的背鳍和腹鳍都长有坚硬的硬刺,就被取名叫刺鱼。每年繁殖季节,成熟的雄刺鱼就会把自己打扮一番,腹部由青灰色变成鲜红色,背部由灰褐色变成蓝白色,像是换上了结婚的礼服——艳丽的婚装。鱼类的婚装显然是它吸引异性的一种手段,对维护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有利,所以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刺鱼一到繁殖季节,就从沿海河口移游到清浅淡水水域。这时候雄刺鱼就格外忙碌起来,先在水草间选择一个水流比较平稳的地方,作为它筑窝的地方,并四出寻找水生植物的细枝碎叶作筑窝的材料。然后吐出粘液把这些筑窝材料粘连在一起,筑成有顶的横向筒形窝。
盖好新房,换上婚装,雄刺鱼就出外寻找新娘去了。一会儿功夫,它就能把一条雌刺鱼引到窝边来。这时候雄刺鱼表现得格外兴奋,一边围绕雌刺鱼不停地游动,一边千方百计引诱雌刺鱼往窝里钻。如果雌刺鱼表现出犹豫不决,雄刺鱼就会用吻部推它,甚至用硬刺强迫它进窝。雌刺鱼在窝里产下两三个卵以后,就离窝出逃。 ↑返回顶部↑
河蟹幼体跟河蟹一点不像,更像水蚤,浮游水面。从刚孵化出来的早期蚤状幼体,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到长成幼蟹,总共要蜕皮7次,约经两个月时间。
幼蟹顺着每次涨潮,逐渐接近海滩。最初它们常生活在河口附近的高低潮线之间,涨潮时匿居泥滩上的洞穴中,落潮后外出觅食。到第二年春暖以后,为了取得更多的食料,常成群结队从河口向江河上游迁移。它们每天顺着两次涨潮,可以沿江河前进三四十公里,以后就在离海岸较远的淡水中生活。幼蟹在江河湖荡淡水中生活四五年以后,生长成熟,再沿着它们父辈的道路,长途跋涉迁移大海。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部到福建的沿海各省,凡通海的江河,如鸭绿江、辽河、滦河、大清河、黄河、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甬江、瓯江、闽江等下游各地,都有它的踪迹。
我国是河蟹的原产地,河蟹现在已大批侨居海外,到了朝鲜、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德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河蟹是怎么移居欧洲去的呢?因为河蟹幼体,常成群地在通海的河口一带活动。每年初夏,长江口河蟹幼体很多,欧洲的远洋轮船常停靠在长江口的吴淞口外,那里河蟹幼体和幼蟹可能通过轮船下层的抽水管进入仓底蓄水池内,随着轮船到了欧洲,又从蓄水池出来,就在当地的河流中定居下来。
“江南三月鲈鱼美”
从小我就听说我的故乡松江县盛产一种四鳃鲈。而且在当时每年一次母亲带我去王家祠堂祭祖的盛宴上,都吃到过这种四鳃鲈。印象中鱼体不大,鱼颊上两边各有一块玉米粒大小的厚颊肉。几十年过去了,后来在北京农展馆的水产馆里,再一次看到陈列的四鳃时,感到十分亲切,并勾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四鳃鲈以松江县产的最著名,而且主要产在松江县城西秀野附近,所以四鳃鲈又名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在我国四大名鱼中居首位,其他三种名鱼即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以及黑龙江兴凯湖的鱼。松江鲈鱼之所以成为名鱼,了因为它肉嫩不腥,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之外,还因为古代人为它作了许多宣传。据古书记载,江南地方官曾献松江鲈鱼给隋炀斋品尝,他非常欣赏,吃完大加赞扬,说松江鲈鱼是“金荠玉鲙,东南佳味”。另据古书记载,三国时候的曹操设宴招待百宫,也用过松江鲈鱼,人称“绘必松江鲈鱼者方美”。
人们一直误以为四鳃鲈真是四鳃,古书中说“天下之鲈皆二鳃,惟松江鲈四鳃”。
其实四鳃鲈跟其他鱼类一样,也只有两鳃,只是由于在它两鳃的前面多了一对呈鳃状的凹陷,很像鳃孔,特别是在春天繁殖季节,这凹陷处呈橙红色,跟真鳃孔一个模样,粗看以为真有四个鳃孔呢。
松江鲈鱼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在浅海,长在江河。松江鲈鱼属浅海洄游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生活。它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觅食。肉食性,以虾为主,也吃小鱼。每年春天,松江鲈鱼在沿海浅水带产卵,卵黏性,成块黏附在石砾上。
产卵后母鱼即死亡。初夏幼鱼溯河来淡水生长,到冬天又洄游入海。在我国沿海和通海江河,都有松江鲈鱼的踪迹。
松江鲈鱼身体圆筒形,头部略宽扁,后部略细而侧扁。体长只有10多厘米,20尾左右才够1千克。鱼体背部呈黄褐色,没有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
从前,松江地区河流里每年可产松江鲈鱼5000千克,可是现在已日渐稀少。究其原因,一则是松江地区工业的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二则江上修建了挡潮闸,使得“老大离家少小回”的鲈鱼苗,很难游归故乡了。
为了满足上海旅游业对松江鲈鱼的需求,为了满足外宾和侨胞想品尝驰名中外的名鱼的愿望,上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学院研究解决了人工饲养松江鲈鱼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松江设点人工饲养松江鲈鱼。进一步扩大饲养,必将是不远将来的事。
比目鱼的“返祖现象”
比目鱼跟一般鱼类比较起来,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鱼体不对称,两只眼睛不是长在头部的两侧,而是长在身体向上一面头部的同一侧。口、牙、胸鳍和腹鳍等都不对称。肛口也不在腹面正中线上。鱼体向上的一面颜色比较深,往往跟周围环境的色调相一致,这样便干隐伏海底。鱼体向下的一面颜色比较浅,近乎灰白色,这样在它游动的时侯,底下的肉食性海洋动物就不容易发现它。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比目鱼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时候,跟一般鱼类一样,两只眼睛也是对称地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的,只是到了稚鱼期,即从刚孵化出来算起约20多天以后,开始侧卧在海底生活,体形发生变态仔鱼向下这一侧的一只眼睛才逐渐向上移动位置,最后和上面原来的那只眼睛并列在一起。这说明比目鱼的祖先,也是左右对称的侧扁形的鱼类,只是由于长期平卧海底生活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演变,才长成了现在这般独特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目鱼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重现其祖先左右对称侧扁形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生长发言中呈现的返祖现象。返祖现象按严格的生物学的含义,仅指生物体已退化的器官或组织,又重新出现在肌体上的现象。比如个别人身上有尾巴、多乳头或全身长毛等,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我们把比目鱼生长发育中某个时期出现它祖先的模样也称做返祖现象,那是从广义上说的。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书中,就有关于比目鱼的记载,注意到了比目鱼两只眼睛长在同一侧面这样一个特点,并且推测比目鱼游动的时候,必须一雌一雄并在一起,分视左右两方,才能成行。
比目鱼以无眼的一侧身体平卧海底,过底栖生活。有时候还把身体埋在松软的泥沙里,只露出两只眼睛,这样一则便于隐蔽自己免遭袭击,二则也更有利于它们突袭猎物。比目鱼适应底栖生活,它的鳃盖膜后缘已向内卷成管状,呼吸的时候,水自口入,然后从鳃孔上端的小孔慢慢放出,这样可避免泥沙进入鳃内。比目鱼一般栖息在水深200-133米左右的海区内。
别以为比目鱼总是一天到晚平卧海底不动的,其实它也挺能游泳。游泳的时候,也以侧卧平躺的姿式,身体上下弯曲,作波状前进。比目鱼也跟其他许多鱼类一样,有洄游习性,有人经过多年标志放流查明,有的种类能洄游370多公里,有的种类甚至能洄游2700多公里,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旅行家”了。
大麻哈鱼为什么能准确回归故乡大麻哈鱼生在江中,长在海里。幼鱼在汪里出世游向大海的时候,身长只有5厘米。它们在外海生活4年之后,长成体重三四千克的大鱼,到了性成熟期,就会想起自己的出生地,于是漂洋过海回老家,一路上不休息,不进食,迎急流而挺进,迂回绕过险礁,顶风破浪1000多公里,一鼓作气潜回自己出生的故乡,在故土繁衍后代。比如在黑龙江东部支流乌苏里江的产卵场出生的大麻哈鱼,一定仍回乌苏里江的产卵场产卵;在黑龙江西部支流呼玛河的产卵场出生的大麻哈鱼,一定仍回呼玛河的产卵场产卵。大麻哈鱼回归出生地产卵的特点,在鱼类中十分突出。那么大麻哈鱼靠什么准确无误地认得回乡之路的呢?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确认大麻哈鱼是利用嗅觉追踪栖息环境的某种气味,来导航的。
到达产卵场的大麻哈鱼,雌鱼雄鱼双双寻找水流急、下有沙砾的浅水滩,作为自己的产卵场所。雌鱼先侧着身子不断地用尾鳍拨打沙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约20厘米深的沙坑,这就是产卵的窝。每一对大麻哈鱼各占有一块1米见方的领地,如果有别的雄鱼冒冒失失闯进来,雄鱼就会奋起把冒失鬼赶跑。鱼卵在沙坑里受精以后,雌鱼雄鱼共同再用尾鳍在沙坑边拨动沙砾,把卵埋在下面。此后的一些日子,雌鱼雄鱼就守护在卵窝的周围,站岗放哨,悉心保护后代。大麻哈鱼一生只产卵排精一次,产卵三四千粒。因为大麻哈鱼千里迢迢赶回出生地生儿育女,一路上不休息也不进食,万分劳累,所以往往产卵后还没有来得及等到孵化出幼鱼,就因精力耗尽而悄悄死去。这种情况在鱼类之中也是不多见的。
晚秋产下的受精卵,要经历一冬的低温严寒,大约经100多天,即到第二年春天,才孵化出幼鱼。幼鱼在出生地只停留大约30天,在体内卵黄囊里的营养耗尽以后,随着江水解冻,它们就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急急忙忙启程,沿江而下,游向那茫茫的大海,在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一带海域成长。4年以后,它们自己又长成了大鱼的时候,又从外海游向内海,再从河口溯江而上,赶回故土繁衍后代
大麻哈鱼的正式名字叫鲑,论长相,它的头部很有特点,吻端突出,微弯,有点像鸟喙。眼小,口大,牙齿尖利。在海洋里生活时身体呈灰银白色,回江产卵时身上会出现许多条紫红色彩带,头部上下颌相对变弯如钩。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两岸,如北美洲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大麻哈鱼是世界名贵鱼类之一,肉色鲜红,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含蛋白质14。9克,含脂肪8。7克。大麻哈鱼鱼子比鱼肉更名贵,粒大如樱桃,嫣红透明,宛如琥珀,含有多种氨基酸。每吨大麻哈鱼鱼子酱的出口价,是每吨大麻哈鱼出口价的3倍多。每到汛期,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县江面,渔船云集,人们日夜不停地围网作业,在短短20多天里,平常年景可捕获大麻哈鱼20多万尾,丰年可捕获上百万尾。
刺鱼的婚装在我国北方沿海,生活着一种只有我们手指头那么大小的鱼类,回为它们的背鳍和腹鳍都长有坚硬的硬刺,就被取名叫刺鱼。每年繁殖季节,成熟的雄刺鱼就会把自己打扮一番,腹部由青灰色变成鲜红色,背部由灰褐色变成蓝白色,像是换上了结婚的礼服——艳丽的婚装。鱼类的婚装显然是它吸引异性的一种手段,对维护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有利,所以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刺鱼一到繁殖季节,就从沿海河口移游到清浅淡水水域。这时候雄刺鱼就格外忙碌起来,先在水草间选择一个水流比较平稳的地方,作为它筑窝的地方,并四出寻找水生植物的细枝碎叶作筑窝的材料。然后吐出粘液把这些筑窝材料粘连在一起,筑成有顶的横向筒形窝。
盖好新房,换上婚装,雄刺鱼就出外寻找新娘去了。一会儿功夫,它就能把一条雌刺鱼引到窝边来。这时候雄刺鱼表现得格外兴奋,一边围绕雌刺鱼不停地游动,一边千方百计引诱雌刺鱼往窝里钻。如果雌刺鱼表现出犹豫不决,雄刺鱼就会用吻部推它,甚至用硬刺强迫它进窝。雌刺鱼在窝里产下两三个卵以后,就离窝出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