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山下的童年(4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就是“马口铁”)回来,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烟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
  “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记住民族的耻辱当小仲揆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让他把书再读得深一点,这年他离开了给他发蒙的陈二爹,到爸爸的书馆里跟着读书去了。
  那一天,小仲揆轻轻走进父亲的书房,发现父亲正在把放在桌上的文章盖起来。
  “爸爸,你在写什么?”小仲揆不由得感到有些神秘。
  爸爸把藏在下面的文章重新拿了出来,小仲揆一看,那上面的标题是:孔孟的心肝。
  它是当时不满清朝统治,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警世文章中的一篇,有人正在托李卓侯先生给修改润色。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他问:“爸爸,孔孟的心肝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如今,子民如同草芥,社稷拱手送人,这是什么世道?!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爸爸。”
  父亲没有回答,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民主共和”。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爸爸。”
  “孩子,清朝政府无能,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战败,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还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把我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