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第一次和外星文明通讯,载入历史(2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外星文明或许不知道,人类的1米到底有多长。
  但走向太空的外星文明肯定知道,氢原子核的直径,即质子的直径有多长。
  用质子的直径去描述1米,比如1米等于多少个氢原子排列在一起,这样,外星文明就理解了米这个长度的概念。
  有了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础概念。
  其他的速度,加速度,力,重力等定义也就能进一步延伸确定,达成共识。
  搞定了速度、时间、长度等。
  剩下的颜色、声音也能用同样的办法达成共识。
  有了颜色和声音,图画和图像就有了同步翻译的基矗
  等全部基础的概念都达成共识,图像和图片也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的远、近、长、短、轻、重等主观概念,就能通过图画的比较,图像的比喻等等方式,配合数据的对比,一步步的完成翻译,建立共识。
  主观概念确定,更进一步的动作,行为,文化,甚至艺术等也能在这些主观的概念之上,建立翻译的基矗
  比如中文的日。
  当明白人类的物理规则,数学定理,还有对元素的定义。
  外星文明会明白,日就是大量氢元素因为引力汇聚在一起发生元素聚变的星体,即恒星的意思。
  再进一步,理解人类对颜色、声音、图像的定义,外星文明就会明白,日是白天的意思。
  再再进一步,通过对速度、图像等等理解人类对动作的定义,再经过图像的比喻,生物复制时的化学式变化,明白人类繁衍的过程,外星文明就能明白日的第三种意思。
  最终,双方的语言词典完成互通。
  两个文明之间就形成了一套公共的语言密码。
  通过这一套密码,配合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全部星际文明之间就能做到畅通交流,不再有沟通的障碍。
  “陈先生,不同的文明和智慧生命,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审美的爱好,文化的喜好等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这一些审美和文化的差异,除非刻意的掩饰,否则在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必定会显露出来。”
  “确定对方的审美的爱好,文化的喜好等,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进行反推,分析出对方的生存环境,社会主流价值。”
  “确定对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就能分析出对方的生命形态,先天性格等等。”
  林倩简单描绘一下自己的思路。
  “要是对方在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自己的审美和文化进行了掩饰呢?”
  “或者,对方根本就没搭理我们的通讯,又该怎么办?”
  陈易点点头,说出这个方案存在的缺陷。
  林倩的这个方案,听上去很简单。
  但却涉及了复杂的生命进化,智慧心理,艺术审美,社会工程等综合知识。
  凭心而论,换做陈易,他是做不到这样的分析方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