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董越身死汜水关 董卓报复袁世家(6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比如一个江湖客出身的锦衣卫因为歹念调戏了世家的小姐。
  毕竟是江湖人不懂礼节,可以理解。
  朱棣却亲自面临将此人斩首。
  并立下规矩。锦衣卫虽然先斩后奏的特权。
  但这并不是锦衣卫嚣张跋扈的理由。
  朱棣在此地为立示,是要敲打一些。品行不端的锦衣卫。要严正自己的作风。他很清楚自己大范围的招纳人才。免不了里面浑水摸鱼之辈。与其等到日后给自己造成麻烦,不如先行敲打。绝对不能因为锦衣卫。落了别人的话。几乎所有情况朱棣都已经考虑过了。所以同样是跟世家对着干的朱棣。只是得到了一些心思不轨的世家的怨恨,却并未得到大部分世家的反对。
  而且绝大多数的世家。都是非常赞同朱棣的做法的。
  重振朝纲自然是需要朱棣这样的严厉手段。
  而朱棣所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在洛阳城。
  就连现在河北的清河崔氏一族。
  面对朱棣的做法,大为赞赏。
  清河崔氏,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着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来。
  汉末时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清河崔氏。家风轻重。可以说是世家当中的一股清流。这也是极少数能得到朱棣认可。并将之称之世家典范的家族。有清河崔氏崔琰对其行为赞赏不已。
  言之。汉室朝堂已病入膏肓。需要重药才能根治。
  还有朱棣就是弘农王刘辩的这种行为。
  崔颖这样的一个去评价,所以也间接影响了世家对朱棣,也就是弘农王的看法。
  久而久之。也有了这样的一句传言。跟弘农王刘辩,做对的事假都是心怀不正。贪赃枉法之辈。有无清河崔氏。洛阳的蔡家。
  尤其是蔡邕这个当时大儒。对弘农王刘辩的喜爱,那几乎是赞不绝口。
  采用蔡大儒评价:“其文采之卓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若按比例来算。天下文人墨客的文采。只占据了3二10。就占据了。十之二斗。而弘农王刘辩独占八斗。
  如此高的评价,在世家民间自然广为流传。
  大多数的世家也并非贪赃枉法之辈。毕竟百余年的传承,让他们也知道礼仪廉耻。虽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生存。才明白其行为不端正,必然遭到世俗的反噬。所以对弘农王里面这种文采卓绝,有深得蔡大儒极高评价的存在而言他们自然不会像对待董卓那样。董卓眼里就是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暴虐之徒,野蛮人。
  弘农王刘辩只是一个行事规则诡异的风流王爷罢了。至于这风流从何而来。那就得说说,刘辩自大病初愈之后。便经常流连于酒色场合。
  醉酒之时经常吟诗高歌。
  时不时的就佳作问世,
  就比如前几日喝醉了酒之后,随口给你念了一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青丝暮成雪。”
  酒色场合,自然是文人墨客居多。
  往来无白丁。
  所以他们在听听到弘农王刘辩开口第一句诗句的时候也已经被深深的吸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