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古老者的文明(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么想着,海德已经继续自己的讲述,他说道,其实那本《恐惧迷真阿卡姆》,是一套丛书的其中一本。
  那一套书的具体数量不明,因为它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产物,至今仍然有人在继续创作……只知道创始人名叫洛夫克拉夫特。
  那些类似于于的书籍,所讲述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在地球形成之后,至少有三种来自于宇宙深处的异形生命,降临在地球之上,它们各自拥有强大而可怕的能力,为了争夺地球,也曾经爆发冲突,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纷纷隐藏、沉睡于这颗蔚蓝星球的隐秘之处,而这些历史,都是发生在地球诞生的冥古代(距今38亿年前)到新生代第四纪的冰河时代(距今260万年前)。
  “你可以将之看做是一些恐怖集。”海德道,“但其中最吸引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恐怖元素,我将之称为‘宇宙恐怖’。”
  这种恐惧感来自于它所创造的世界观:宇宙的太宏大、太浩瀚了,既无法被操控、也不可能被完全探知。
  人类作为一个个体,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来说,是如此的渺小,乃至不值一提的地步……而我们人类这一整个物种——尽管我们的个体数量已经几乎快要用“百亿”这个庞大的单位来度量了——但对于整个宇宙而言,也如同大海之中的一粒沙子,渺小到毫无意义。
  这种恐怖感,很像是深海恐惧症:漆黑一片、深不见底,感觉下上左右四面八方都潜伏着无尽的危险,但我们的感知能力却几乎完全失效,既无可依托,也不知所措……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视角拔高到整个宇宙的高度,我们的地球确实面临这样的处境:它不过是一颗孤独悬浮于远比深海庞大的宇宙之中的渺小星球……就好像独身一人漂泊于一叶孤舟之上,他的面前是无际无边的大海,而他的脚下也是黑暗幽深的无底深渊。
  不得不说,这种恐惧感实际上是非常具有真实性的。
  随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越深入,对于自身的定位也就越发明确——我们是渺小的,我们面对着的是不可思议、不可名状的宇宙。
  就算是用上最新的科技,我们感知宇宙的触角依然是如此之薄弱、短小,我们被挟裹在变幻无端的宇宙洪流之中,我们只能跟着我们脚下的这颗脆弱渺小的星球一起随波逐流……
  我们甚至都不明白自己将要飘向何方、而时间长河的前方又会有什么东西在等待着我们……
  这种巨大和渺小的差距不仅仅是空间体积上的,也是时间上的。个体所拥有的时间和整个历史洪流相比,也毫无意义。我们一直都知道,个体不能阻挡,甚至也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引导时代的大潮。
  我们看过很多启示录题材的科幻作品,对于人类毁灭地球的方式和结局,进行了众多幻想,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力量摧毁地球,假如有一天,核平世界真的降临,我们所摧毁也仅仅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文明。
  地球还会是那个地球,依旧如38亿年前诞生的那一刻一般,静静围绕着那颗名为太阳的恒星公转,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上会渐渐进化出一个崭新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只是到那一天,我们人类这个种族,已经不复存在。
  海德道:“或许……在数百万年之后,新的智慧文明出现,他们也会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出人类的遗迹,猜测我们的这个种族的一切。”
  “很有可能。”我点点头,然后挥动着手电,光柱在奔流着地下暗河的巨大洞穴中晃动,半开玩笑半认真道,“假如我们经历的一切,比如眼前这个巨大的洞窟,都曾经是某个已经灭绝的缘故种族的人造产物……那么,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冒险,也有可能变成一场令世界震惊的罕见发现。”
  “完全有这种可能。”海德倒是没听出来我话语中开玩笑的成分,皱着眉很认真地说道,“在那套之中,所有追寻真相的人类最后都变得疯狂,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身的无比渺小和宇宙的无比恐怖、庞大、不可认知,那种落差和绝望,会摧毁一个人所有的希望、自尊和理智,乃至于觉得死亡才是最后的归宿和解脱。”
  一边的老刀“呵”的一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显然对我们讨论的话题毫无兴趣,甚至有些想睡。
  沈棠之则问我:“我们还要待在这个恶心的怪物身上多久?”她的脸上满是厌恶和恐惧,她不自觉地微微扭动着身体,似乎已经快要忍受到极限了。
  我赶紧和变异章鱼水怪进行了意念沟通,但由于我们之间无法对于“距离”这一概念进行有效的修正方法,所以我无法得知具体的距离,只知道依照目前的速度,我们已经快到目的地了。
  在地下暗河的前方河段,将会有一道巨大的瀑布,变异章鱼水怪会将我们送到那里,然后它将会独自返回。
  我也尝试询问它,为何不能继续和我们一起前进,它没有回应具体的原因,只是不停重复“不可以”这一强烈的意愿,我还感觉到水怪似乎对于瀑布之后的地带,有一种恐惧的情绪。
  那也许代表着危险,但我们只能够从那里出去,因为那是唯一一种以我们的能力,可以抵达地表的方式。
  还记得蛇变的法拉多吗?他也是从那个尸洞之中抵达索莫尔神殿,并且向我们发起了一次袭击。
  就在我救起了海德,然后让大家都坐上到水怪的背上之后,我们曾经仔细观察过我们的身处之地。
  根据丹增卡瓦的推断,我们身处的这条地下暗河,很可能和我们刚刚进山之时,经过的那处冰湖相连。
  这条地下暗河,实际上应该是一系列的暗河群。
  依照板块学说,喜马拉雅山脉地处的位置,正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中间,整座宏伟的山脉,就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是地震带,在地表之下,拥有非常多的地质空隙,形成了一些列类似于喀斯特地貌的深层洞穴,经过数百万年前的地质变化,有些洞穴相互连通,并最终形成了地下洞穴群——当洞穴被水所填满时,地下暗河群也就形成了。
  道拉吉里峰的周围,存在无数庞大的冰川群,这些冰川的融雪,就是地下暗河最初的水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